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教师是乡村文明的传承者。乡村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来耕作劳动、繁衍生息的地域,许多传统美德历经世代传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风。历史上,乡村教师则被看作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推进着乡村文明的传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迁移,乡村学校的“文化教育中心”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些乡村学校成了乡村“孤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立足乡村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代表,需要担负起传承发展乡村文明的历史重任。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进步的促进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要加强党的建设,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实现农村教育与乡村社会深度融合。乡村教师之于农村,不应只是教育者,更应是名副其实的建设者;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要更多承担起促进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在农村大地播种文明与科学的火种。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等,都与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密不可分。可以说,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对于乡村社会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一线心声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中心小学校长熊森平:
学校有许多事情要通过微信、校讯通等与家长联系。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这些工作都是教师来帮助完成的。教师平时要提醒这些儿童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在教学中要格外关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育在这些孩子成长中所留下的印记还是挺深的。
专家连线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苗
——访国际反贫困专家,牛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伯特·沃克
实习生 王若熙
王若熙:沃克先生您好,读者想了解教育在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您认为家庭困境会给儿童带来哪些影响?
罗伯特·沃克:分析表明,经历过贫困的儿童比其他人更有可能诉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困难,对学校态度消极,自尊心不强,有孤独感和焦虑感,更有可能参与反社会和危险行为。
王若熙:您如何理解贫困代际传递?
罗伯特·沃克:贫困的代际传递远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普遍。虽然出生在困难家庭的儿童成年后贫困的可能性要高于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儿童。教育经常被认为是打破贫困代代相传的主要机制。
王若熙:您觉得职业教育对收入有什么影响?
罗伯特·沃克:由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参加技术和职业教育有助于在劳动力市场中占到优势,这可以为社会流动和减少贫困作出巨大贡献,当然也可能加剧不平等。
王若熙:亲子分离的儿童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如何缓解呢?
罗伯特·沃克:父母外出打工对婴儿和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负面的”,相关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亲子分离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快乐,表现出心理和行为问题,沉溺于酗酒和吸烟等危险行为,有些孩子会有自杀倾向。
有证据表明,留守儿童可以从社交情绪学习项目中明显受益,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每天面临的压力。
王若熙:江苏徐州贾汪区塔山镇中心小学的刘春娥老师关注农村学生情感障碍、沉迷游戏等问题,摸索出儿童诗教学。您如何理解乡村教师的情怀和责任感在乡村教育中的作用?
罗伯特·沃克:教师意识到,物质匮乏、营养不良和祖父母照顾的局限性等因素限制了留守儿童学习,教师被期望去适应或弥补父母角色的缺失。
在农村地区,很少有父母通过商业途径让学生获得补充教育,尽管仅仅花时间准备和反思课程就可以极大提高学业成绩。
王若熙:徐州睢宁县王集小学的朱永老师带学生研学,为学生买肉包填饱肚子,自己却吃自带食物充饥。他的关爱,影响了这个学生一生。您认为乡村教师队伍该如何发展?
罗伯特·沃克:我相信,许多老师为乡村儿童的利益而努力工作。教师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与贫穷家庭的情况,特别是留守儿童。必须调整家校关系,考虑到学生父母不在时,积极参与照顾他们,像你提到的朱永老师一样。
有必要提供专门的社会工作和支助服务,以减轻教师负担,使他们能够满足处境不利儿童的需要,因为这些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学习或行为问题。
5、关键词 乡村社会
一线心声
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三明宁化中沙乡下沙村党支部书记来旺金:
下沙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8年脱贫。村里有产业,目前已经人均4万多元。扶贫就要从教育扶贫,使乡村教育优先振兴,否则乡村就糟糕了。要发展新兴农业,农民没有文化不行。我们村的民风好,村民多数是从村里的畲族小学毕业的。
专家连线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
乡村教育“丈量”乡村社会宜居程度
来旺金书记的这段话,恰好体现了乡村教育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学校是乡村社会的有机构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是深入村落的国家机构,是代表国家意志实施国民教育的组织,是在民众意识中构筑国家主权观念的机器,是乡村社会中有国旗飘扬的地方。
如果乡村有学校存在,那么琅琅书声就是村民生活的意义坐标,当村民下地、出工路过学校时,读书声提醒着村民生活的意义,甚至提醒村民“我的孩子明年也要上学了”“我要抓紧时间干活,好早点为孩子做午饭了”“我的孩子明年就要上中学了”。是读书声在提醒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昭示着改变命运的希望与未来。
不仅如此,乡村学校的存亡还是乡村社会是否宜居的价值尺度。我们在城市中经常发现,如果某地有一所高质量学校,那么周边房价也会提升,即所谓“学区房”现象。其中,优质学校作为一个空间“场”,其外部性是相对区位的函数,也就是说,越是接近优质学校的区位,其社会福利价值越大,因此也就越被认为是值得居住的地方。对乡村来说同样如此。一旦乡村失去了学校,也就意味着其正外部性的减少甚至消失,它对居民的价值自然就会降低。
乡村教育不仅对乡村社会有价值,对城市社会也同样有价值。我们应该确立城乡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来看待乡村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村民素质,如果学生毕业后还当农民,那么受过教育的农民形成了现代有机生态农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可以吃到放心的粮油干果、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如果学生毕业进城发展,那么受过教育的市民形成了现代文明开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加速实现人的城市化,实现就业、身份、人格的现代化转变,而且会整体提升城市社会秩序和文明程度,不至于落入城市贫民窟的境地。
乡村教育本质上有助于提升乡村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富裕,有助于促进国家逃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教育是维系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最根本依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