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疫青年志愿者
“面对疫情,家里一开始还是比较担心,不太想让我去,我跟家人说,村里大学生很少,学医的就两个,后来家里人都支持我。自己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想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宗吉说,做志愿者时,每一天晚上都是煎熬的,看着天上落下的白雪,算着病毒的潜伏期,想着米玛仓觉奶奶……担心和害怕让宁静的夜晚异常漫长。
“米玛仓觉奶奶有支气管炎,总是咳嗽,害怕自己会得新冠肺炎。”宗吉告诉老奶奶,她的体温一直很正常,不要担心,新冠肺炎是可以预防的,一定要多洗手,还要多喝热水、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多运动。米玛仓觉奶奶听不懂汉语,为了让老奶奶放心,宗吉还专门买了仁青流感丸和藏药香包。喝着米玛仓觉奶奶家热热的酥油茶,听着一声声“突及其”(感谢),一股股暖流汇入宗吉的心里,她的耳朵红红的。
有一天执勤,一位不认识的阿姨突然塞给宗吉一袋零食,对她说:“我的一点心意!”转身就没了人影。宗吉说:“我为陌生人守护,陌生人为我送上关心。灾难面前,温暖总在人间传递。”
“家乡人的健康意识还要加强,家乡的医疗条件亟须改善。”去年暑假宗吉就在村里组织了义务量血压活动,她深切感受到家乡更需要医生,尤其是懂藏语的医生。宗吉说:“虽然仍在读大二,但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当一名医生。”
关键词:临时工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女孩”殷悦——
“多生产一个口罩,多一份守护”
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朱慧
整天泡在口罩厂,每天近12小时的重复作业,周围充斥着机器的隆隆声……这样的情景,成了这个春节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殷悦的日常。
殷悦,是该校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四学子,从小多才多艺,也是校民乐团宫羽筝团的团长、校主持人队的团支书。大学四年,殷悦活跃在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的现场,是一位有颜有才的女孩。
今年寒假,她从媒体报道中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N95口罩几近脱销的消息。第一时间,殷悦想到的不是冲出家门买口罩,而是四处打听本地有没有口罩生产厂需要志愿者帮忙。“正值春节,工厂一定缺工人,我就想去试试能帮忙做些什么。”她说。
通过朋友介绍,殷悦联系到海宁市当地的一家口罩生产厂——爱康医疗有限公司。在与经理沟通,提出无偿劳动的请求后,她顺利成为了一名口罩厂的“临时工”。
大年二十八,是殷悦到工厂上班的第一天。医用口罩生产车间的卫生标准很高,进入时不仅要穿专门的工作服,还必须进行全身消毒。“从生产到包装,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规范,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有很多小技巧。”殷悦说,“工作人员需要时刻提起精神,对口罩的卫生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才能放心地将它们交到防疫一线。”
分拣、装袋、打包……这样的流程,殷悦数不清自己重复了多少次。为了能让物资尽早到达各地救急,殷悦和工人们自愿放弃春节假期,加班加点地生产,常常从早上工作到半夜11点。
一整天单调的包装工作是对体力、耐力的极大考验。“常常会觉得腰酸背痛,所以休息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捶捶背、捏捏肩,有时候也唱个小曲,互相鼓劲。”殷悦说,她还和工人们比赛谁的包装速度快,谁的技巧更娴熟,每天经她手包装出去的口罩有近万只。“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抱怨。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相比,这又算什么呢?”
周围的朋友得知殷悦在口罩厂帮忙,也纷纷联系她,想要加入志愿服务。殷悦的妈妈大年初三张罗完家中的事情,就同她一起加入了口罩生产这场“战斗”。“大家都是同一个愿望,多生产一个口罩,就能给家园多一份守护,我们同心协力,中国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关键词:荣誉证书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学生袁浩——
“我这么年轻,扛得住”
本报记者 陈欣然
《湖北省疫情防控志愿者荣誉证书》《恩施市太阳河乡“疫情防控工作突出个人”荣誉证书》,这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袁浩最近收到的两个证书。从小到大获得过不少荣誉,但袁浩觉得刚刚获得的这两个证书分量最重,因为“它们见证了我在疫情一线奋斗的47天”。
在湖北疫情日趋严重之际,1月25日,大年初一,身在家乡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的袁浩向当地政府递交了自己的请愿申请书:“身为医学生,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控制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向太阳河乡党委政府提出申请,志愿报名参加本乡的防疫控疫工作……”
1月27日,经过培训后的袁浩成为当地卫健系统的一名志愿者,来到恩施市太阳河乡石乳关隧道上岗。石乳关隧道是湖北与重庆的交界关卡,袁浩的任务是为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体温检测。“我觉得这份工作很神圣,我们做好人口流动的控制工作,就能减少省内疫情向省外扩散。”袁浩说。
作为男生,袁浩主动申请夜班执勤。每天晚8点到第二天早8点,整整12个小时,身穿白大褂、佩戴口罩的袁浩一次次举起红外体温仪,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过往车辆,从不懈怠。万籁俱寂的深夜,没有车辆往来时,他就做一些环境消毒工作。领导和同事怕他太辛苦撑不住,让他休息一两天,他说:“我这么年轻,扛得住。”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被调往太阳河乡梭布垭村,继续在交通关卡执勤,并依然是夜班。此后的一个多月,他一直坚守在这里。
做志愿者不仅要测体温,有时还要做“思想工作”。一次,从广东回鄂的一家四口途经关卡,因手续不全被志愿者拦了下来。为了纾解他们的焦虑情绪,袁浩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疫情防控政策并好言安慰,最终说服他们,将他们送到隔离点进行隔离。
有时候他还要处理“感情问题”。一名外地男子因封城而滞留在附近石林村的女友家,跟女友闹矛盾后离家出走来到梭布垭村。“那时下着雨,我们几个志愿者轮流劝他,给他进行感情分析,最后他终于同意回女友家。我们又通知了石林村的村委会书记,把他‘领’回去了。”不满21岁的袁浩没有过感情经历,但给他人分析起感情问题头头是道。
3月初,学校线上开学,袁浩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紧张状态:早上下了夜班回家,上午上网课,下午抓紧休息,晚上去关卡上岗执勤。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他都不敢懈怠。
3月14日早上,袁浩结束了整整47天的疫情一线志愿者工作,也为这段难忘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袁浩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老师们不仅教会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言传向他传递医者仁心、勇担重责、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在家乡参与抗击疫情的47天,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奉献二字的含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未来的从医生涯中,用过硬的医学本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袁浩说。
关键词:格桑花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常华仁——
让更多藏族学生“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本报记者 鲁磊
“学生不能按时复学,这可怎么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省阿坝州红原中学的开学日期一延再延,这让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研究生常华仁焦灼不已,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红原中学支教老师。
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影响,红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扎根”于此,希望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藏族学生“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红原支教的日子也让常华仁与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
“常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疫情期间,常华仁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特别是高三学生,时间很紧迫,他们生怕跟不上学习,与大学失之交臂。”常华仁心里盘算,“能不能把支教搬到线上?”
2月16日,常华仁以“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名义,给学生发出了第一封信,激励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练好内功。”并与学生许下约定:“冬将尽,春可期,待春日,疫已除。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他马上联系了所有“格桑花”志愿者,为班里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辅导。
“当时,防疫物资非常紧张,偏远的小县城里更是买不到。”为了保障开学后学生们能顺利返校,常华仁“未雨绸缪”,在民大研支团微信群里发出爱心捐募倡议,为红原藏族学生筹措防疫物资。他自己也主动拿出了不多的工资,不厌其烦地联系商家,最终为红原中学筹措到了消毒喷雾器、84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卫生手套等防疫物资。
3月9日,是四川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课的第一天,常华仁走上讲台,为红原中学350余名同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他以关键词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抗击疫情以来,广大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科学家冲锋在前、志愿者挥洒青春的点滴感人瞬间。他还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学生在苦难中不辍学习,励志成才。
甘孜州道孚县是四川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灾区,为了让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从3月3日开始,常华仁又开始为道孚县医护工作人员子女开展“手拉手”志愿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