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藏羌彝走廊拥有丰富的文学景观,这些文学景观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基地,也是学校教师获取教学素材的富矿,还是进行各民族文化研究的场所。以文学景观为载体,讲好藏羌彝走廊的故事并引入课堂,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向外推介中国的优秀文化。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中央部属高校,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传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重走藏羌彝走廊”学术考察活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藏羌彝走廊

    藏羌彝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珍贵的教学与研究素材。它是扬雄、段成式、杨慎等古代文学家的摇篮,也是巴金、郭沫若、流沙河等现代作家的成长地,还是藏、羌、彝、苗等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诞生地。许多故事在这个通道发生并传播,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学景观在文化走廊上生成。因此,关注藏羌彝走廊的文学景观,讲好藏羌彝走廊的故事,使其成为教学材料,更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亲相爱。

    借助藏羌彝走廊的文学景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藏羌彝走廊为各大院校与研究机构提供了文化、历史、语言、艺术、经济等珍贵素材,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材料库。其中的文学景观具有自然或人文特征,是文学遗产、民族交融、文化表达、红色记忆的独特呈现,也是“丝绸之路文学景观带”的组成部分。与文学相关的文学景观分实体与虚拟两种,实体性文学景观是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见之物。课内,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杜甫诗中“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草堂和百花潭;李白诗中“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的锦城与散花楼;杨慎诗中“重露桃花薛涛井,轻风杨柳文君垆”的薛涛井;朱德诗中“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祠等文学景观。课外,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师生,在2017年前往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学习;赴三苏祠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带领部分学生到杜甫草堂参加学术讲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此外,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各团队师生,在2019年暑期前往阿坝、甘孜、凉山、大理、叙永县等地进行考察,为学校师生提供新的教学材料与研究课题,推动了学校民族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运用藏羌彝走廊的文学景观,开展红色教育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意义重大。藏羌彝走廊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区域,具有红色文化特点的文学景观是学校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实践的优秀基地,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有效途径。毛主席诗词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萧华诗中“挥师北上,巴西会议”“健儿巧渡金沙江啊,兄弟民族夹道迎啊”“彝民塞道迎。海子湖边歃血盟,鱼水一家人。当向导,报军情,甜酒米糕饯行。千言万语嘱红军,凯旋早回程”等长征诗歌,都发生在这个走廊内。西南民族大学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师生到彝海结盟地开展“五个认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教工一支部一些党员赴甘孜州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学习;带领党员师生到陈毅故里、泸定、磨西与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学习。可见,这些与红军长征故事有关的纪念地、纪念人物、标志物等文学景观,是学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藏羌彝走廊文学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藏羌彝走廊的文学景观是教育、教学、科研之地,其意义与价值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红色文化是优秀文化,凉山州彝海结盟纪念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阿坝州乡城的桑披寺因红军长征时受到藏族僧众的支持而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甘孜州的飞夺泸定桥博物馆,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芦花会议会址、金川红军烈士墓、岚安红军标语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长征精神,具有极好的教育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作为党建教育基地,为学校师生传承长征精神、学习红色文化提供了平台。二是学校教师取得教学材料的富矿。藏羌彝走廊的文学景观是故事传说的载体,螺髻山的阿鲁崖、黑龙潭、仙草湖等流传着支格阿鲁的故事,贡嘎雪山讲述着志玛姑娘与白羚牛的传说,杜甫草堂记录着被后人多次修葺的故事,这些文学景观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教学材料。西南民族大学在金川、理县、马尔康、宝兴等地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是学校师生提高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园地。三是学者研究各民族文化的科研区域。糌粑、猪膘、坨坨肉、彝海结盟纪念馆、会理战役遗址、碉楼等文学景观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饮食与居住文化,是研究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民族团结的重要场所。各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是西南民族大学师生主要的考察区域与研究对象,是各民族师生进行科研的活的材料库。

    总之,藏羌彝走廊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点。走廊上的文学景观具有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特点,是各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产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好藏羌彝走廊的故事并引入课堂,重视该走廊文学景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利于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的传播,有益于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武红霞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 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