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用智慧教育解锁城乡一体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上网课了!”日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学生曹正泽高兴地说。因为家中没有电脑和网络,担心不能正常上网课,但在学校和教体局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天内就解决了。

    和曹正泽一样,为确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淄博市教育局在全市摸底排查后,对1000多名因为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上网课的学生,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精准帮扶,确保了全市学生在线学习“一个都不少”。

    近年来,淄博市教育系统以信息化作为解锁全市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钥匙”,在打破城乡教育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应对疫情挑战储备了“底气与实力”。

    名师“开课”到农村

    淄博市淄川区、高青县地理位置特殊,一个山区学校多,一个黄河岸边农村学校多,部分学科优秀教师欠缺,成为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瓶颈。

    “网络双师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有效解决了名师不均衡的问题。”高青县教体局局长张自江告诉记者,当地课堂教学实现异地同步直播后,将静态的数字资源转化为过程性的动态资源,实现了城乡学校的“双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名师的辐射作用也达到了“最大化”。

    在张店区,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样存在“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科教学”的困境,无法开展教研活动。现在有了“网络双师同步课堂”,就可以实现异地网络同步教研了。薄弱学校可提交“需求订单”,请区域内名师做专题讲解。“这不但大大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而且便于教研员发现共性问题,集中诊断。”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芬说。

    淄博电教馆馆长王迎军表示,目前“网络双师同步课堂”正在走向常态化、系统化、规模化应用,并逐步形成“先进带落后、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格局。

    打通“教、学、测、评、管”数字鸿沟

    此前记者采访时看到,高青县实验中学英语教师马迪执教的课堂,利用智能终端推送互动素材,学生在平板上流畅操作,自主答题,整堂课趣味横生。

    “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堵点和痛点,变革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倒逼从教师主导的教到学生自主的学的转变。”高青县实验中学校长董捷说。比如,设置难度不同的阶梯式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同时,在后台强大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师生教与学的效果一目了然,学校根据数据做出评价和分析,帮助教师找到自己教学中的障碍点和生长点,实现科学高效的智慧化管理。

    “教育信息化打通了教、学、测、评、管,乃至家校共育等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整体上的转型升级。”淄博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王世军说,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薄弱区县,这些区域的学生开展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也成为可能。

    近年来,淄博全市一直在探索BYOD数字化学习(自带设备学习),目前,有150多所学校、近800个班,融技术于课程和学习之中,深入到课前、课中、课后拓展等全教学流程。

    目前,淄博全市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城乡学校,普通教室安装触控一体机,均具备远程互动条件。全市参与网络课堂的师生累计206万人次,94所城乡学校开展了智慧校园建设,39所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正在环境、教学、学习、管理、生活、文化等方面开展智慧教育探索实践。

    为留守儿童打开更多“新的可能”

    “有了信息化助力的‘中草药’课程,为孩子、家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中心学校房勇说。该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高达71%,不少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在坚持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同时,也借助信息化推动外出打工家长和留守儿童的互动。比如通过“网上团聚”,最大化弥补生活中“陪伴的缺失”。

    “信息化也为开发特色课程插上了翅膀。”峨庄中心小学校长房勇说,他和老师们挖掘峨庄山区中草药丰富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了“中草药的辨识与种植”校本课程,开辟了种植实践基地,带领学生种植了桔梗、丹参、大青叶等十余种中草药,并建立了家长参与的网络“学习群”,共享资料,拓展知识,分享成果,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通过这一课程开设和网络“学习群”的研究学习,扩大了影响,还吸引了一部分家长回乡创业。

    “加快智慧教育全面覆盖薄弱区县和学校的步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是我们一项光荣而伟大的长期工程。”淄博市教育局局长何恒斌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