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塑品牌 “部落教育”谋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是国家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厦门市第五中学在厦门市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协作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教育现代化为平台,以教育公平为准绳,努力创新德育和教学模式,立志把学校办成富有人文精神、突出科技教育特色、师生和谐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发展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品位,探索办学新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
厦门市第五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分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义学”和“玉屏书院”,被誉为厦门教育发源地。明末,在厦门虎溪山(又称玉屏山)设有“义学”,截至2020年已有400余年历史,系厦门较早的学堂。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出身的巡抚白瀛在此扩建校舍,并改称“玉屏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镌刻“玉屏书院碑记”,现立于五中“玉屏亭”内,此碑记并诸多古碑,排列于“玉屏碑廊”,记载了400余年间诸多事迹。1906年,清朝地方政府接管“玉屏书院”,改称“厦门中学堂”,由原来的私塾改制为公办学堂。此后,学校先后易名为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学、省立厦门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接管学校,省中、市中合并为厦门第一中学。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秋,厦门一中的师生一分为二分两处办学,“玉屏书院”原址定名为厦门市第五中学,校名沿用至今。
2006年,厦门五中迎来了建校百年华诞,也迎来了学校的快速腾飞。2008年,厦门市第五中学在原厦门商业学校校址开办莲前校区;2013年7月,学校增设小学部,转型为厦门市教育部门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2015年底,莲前校园改扩建完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自此,学校实现华丽转身,在注重传承百年老校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气息浓厚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特点。现在的五中校园建筑总面积达31836平方米,办学规模从原来的初中部24个班发展到现在9个年级6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总数逾200人。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始终葆有顽强的生命力,秉承“诚、勤、毅、敏”的校训,践行“敬业、博学、教好书、育好人”的教风,涵养“诚实、勤勉、做好人、读好书”的学风,不断发展完善,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新优质学校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厦门五中自建校以来,以“树人”为己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从“玉屏书院”到“厦门五中”,这片求真的沃土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英才,其中有开国上将叶飞,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方毅,外交大使黄桂芳,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清标,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志达,著名企业家陈金烈、潘金龙等杰出代表。在新的历史时期,厦门五中在办学发展中继承和发扬学校精神传统,以“和合文化”为引领,尊重个体差异,以部落共同体为桥梁,构建多维教育生态,助力师生多元成长,为培养更多时代英才而不懈努力。
“和合”文化打造校园发展核心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提高学生素质、启迪智慧思想、保障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更要与学校的追求和特质相契合。因此,厦门五中在全面规划、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确定了校园文化的清晰定位,即以“和合文化”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园。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因子,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它是厦门五中百余年来和潮流之势、合众人之力,聚人力、物力、财力,以为国家和人民办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为理想,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厦门五中校长林雄伟对此的解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深入阐述了‘和合’文化的内涵,而且发掘了‘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和合’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传承发展了‘和合’文化。我们学校搞教育同样讲究‘和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和平、中和(有序、和睦、安定、务本)’的外部环境,汇合优质教育资源、融合教学方式手段(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联合家校社力量,打造学生立体成长空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塑造校园“和合”文化,推行“和合教育”成为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不二之选。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厦门五中在“和合”校园文化打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从多个维度着手,将“和合”文化渗透进校园每个角落。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和”雅净之美,让校园景致一花一木皆有风韵、一山一水皆有诗意。除了草木山石的用心布置,学校还依托特色鲜明的文化历史,打造了校友长廊、校史长廊、校史馆、运动馆、莲屏筱筑等人文景致,让一砖一瓦都能发挥文化传递的作用。在教学设施改造上,学校“和”数字信息之便,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目前,学校无线网络、阅卷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和选课系统均运用成熟,已开通使用的“厦门教育云空间”“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应用,为学生享受优质高效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课程品质提升上,学校“和”创新科技之美,以“学科+”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两个以上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将学科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让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课堂创新上,也体现在科技特色课程成就中。学校开设的各类创客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也让他们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展示风采,收获亮眼成绩。“和合”文化理念不仅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校园发展上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学校“合”校友之力助推学校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合”教改之力实现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带动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合”德育之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成长。“和合”文化在校园内方方面面的渗透,为彰显学校特色、实现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和合教育”的落实更加顺畅。
“和合”是融合多维核心素养,促进群体智慧发展的教育。
在厦门五中的教育理念践行中,“和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学校尊重每个个体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营造自然、和谐、全面、平衡、有序、合作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得到优质均衡的和谐发展。学校从两个维度实施“和合教育”的教育方略。一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与心育相融合,构筑相互关联、融合、协调、共进的关系网,营造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校园氛围,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社群共生共长共育的教育生态。二是着力培养具有“和合”精神和能力的人,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自主发展的独立意识、兼容并蓄的人文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学生小小“社会人”的角色,赋予他们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处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成为具有“协和万邦”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合”是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校园跨越式发展的教育。
厦门五中所倡导的“和合教育”不只是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叠加,它更是一种相融互渗的教育,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在融合中实现一体化、多维互动、多元发展、跨界融通的“和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联动教师、家长、社群,形成资源聚合、立体共育的多维互动体系;通过融合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的多元发展培养方式;通过学科融通,实现学科整合的全新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教育创新……在“和合教育”理念倡导下,厦门五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成了“部落共同体”的德育建设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家长关注、支持学校活动的主动性,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和声誉大幅提升。
以“部落共同体”打造教育新生态
2015年7月顺利结题并获优秀课题表彰的“初中生自主管理架构下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实践研究”是厦门五中较早的教育改革研究,该课题以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架构为先决,以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推手,以达成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采取了班级文化建设和教学案改革并举的措施,最终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身心得到更好发展。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给学校面貌带来极大变化,也为学校继续坚定做好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成果逐步显现。2017年12月,厦门五中被省教育部门批准为“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建设校”,学校高度重视,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和德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力图结合省教改项目“依托部落共同体,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生态”把德育改革做得更加深入、更加扎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