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空间的全域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描二维码看访谈视频

    本报讯 “既要跳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二元对立的思维,也要跳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简单融合的思维,更多从技术重构教育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洞察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视频连线,就“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价值何在”接受记者采访。

    随着中小学陆续返校复课,学校如何复盘与反思这段时期开展的在线教育?张志勇表示,此次在线教育实践的最大启示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被打破了。“当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被完全打通后,或许可以说,学校教育空间的全域教育时代已经到来。”他指出,特殊时期的在线教育实践迫使学校重新思考、重新建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存在形态。

    张志勇认为,这段时间中小学教育人力资源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原来的教师“个体劳动”转变为“团队集体合作”,出现了各种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学科线上集体教研、学科教师团队协作教学等形式,“我称之为集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就是集中众人智慧,形成一种新的教育解放教师个体的教育生产力”。

    此次在线教学实践让教师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转变,同时也让教师思考,如何面向未来重构教育教学生态。张志勇提出了“5个重构”:一是重构教师的职业观,二是重构教师的课程观,三是重构教师的教学流程,四是重构学生的学习组织,五是重构学习的技术流程。

    “在此次在线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被唤醒,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张志勇表示,学校缺的不是课程资源,缺的是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再造能力,以及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地组织起来的能力。他指出,未来教师应该承担起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角色等。

    可以预计,后疫情时代,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将成为一种常态,关于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张志勇用了4个关键词来概括,即人本、开放、智能和创新。张志勇表示,越是走向未来的学校,越重视教育的人文属性,重视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重视尊重和成就每个独特的个体。他提出,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常态,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此次访谈还连线采访了作业帮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侯建彬。侯建彬认为,在未来教育中,技术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AI(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5G、8K高清视频等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一定会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变革,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和效率将得到更大提升,优质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将成为现实。面向未来,技术变革将进一步推动教育迈上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普惠化的新台阶。

    (《人民教育》记者 魏倩 董筱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