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教育发展 献改革良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管培俊委员:

    把教师补充和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本报讯(记者 李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建议,要挖掘教育系统自身需求,扩大教师招聘规模,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把教师补充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综合施策。

    管培俊指出,当前学前教育、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高校、在线教育、民办学校等领域急需补充教师。另外,教师培训要求每五年脱产培训一次,每次半年,意味着每年需要增加10%的编制。多年来教师培训最大难点就是抽不出人来,每年抽调10%的教师进行脱产培训一举两得,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也等于腾出10%的岗位,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戴立益委员:

    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戴立益指出,仅52.94%的地区按政策规定三年内核定过编制,编制核定“不及时”,跨系统、跨学段、跨区域调剂编制也很难落实。他建议,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学校要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这也有利于学校用人自主权的落实。

    刘俊来委员:

    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

    本报讯(记者 李萍)“师资依然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建设小康社会、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火墙”,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他建议,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让广大教师热心、舒心和安心从教。创造农村职称晋升条件、创造进修机会,让教师事业上有成就感;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舆论宣传,使农村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他还建议按比例加大定向培养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力度,对于有条件地区,政府配套资金和交通工具,支持教师“走教式”任教,吸引和稳定优秀师资。

    过建春委员:

    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本报讯(记者 刘晓惠)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过建春具体建议:一是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至3项体育项目;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议以青少年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多个项目;三是配备完善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四是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

    郑亚莉代表:

    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本报讯(记者 梁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郑亚莉建议,一是以专业为试点,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

    许玲委员:

    制定全国中职最低生均经费标准

    本报讯(记者 李萍)“中等职业教育在投入水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制定和实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最低生均经费标准。

    她建议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并设定合理的区域间差异系数值,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为抓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各项要素标准,如教师编制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标准等,全面推进区域间中等职业学校的要素均衡,促进区域间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另外,她还建议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督查督学力度,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的年度公报制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范树奎委员:

    调动技能培训主体对象积极性

    本报讯(记者 李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缓解人才结构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范树奎发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范树奎指出,当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设定了一些领取补贴的附加条件,影响了培训主体及对象的积极性,尤其是有强烈需求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创业者等,使该政策效能降低,形成当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人愿学、事易办、钱难花”的状况。他建议,简化补贴流程,按照《行动方案》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五种证书即应发放培训补贴,同时对培训主体实行政策导向、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高莉代表:

    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

    本报讯(记者 林焕新)“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高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的建议。

    高莉建议,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出台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对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科研、项目支撑等进行明确要求,方便地方操作执行,切实增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同时,大力建设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建议每个省建一所残疾人中职学校,有条件的省要建一所残疾人高职院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从国家层面制定残疾人职业院校专业标准,开发专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庞丽娟代表:

    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本报讯(记者 焦以璇 柴葳)“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亟须突破结构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问题,真正走向开放灵活和高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院校和一流教师教育专业。

    庞丽娟建议,推进和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设立“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建设改革试点”,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综合改革重大项目中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教师教育优秀基地。支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院校新建一批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并探索长学制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规模。

    赵国祥代表:

    师范院校也应启动“双一流”建设

    本报讯(记者 柯进)“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赵国祥认为,全国有605所高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很多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偏低。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对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