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行业 重开放 创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福建江夏学院位于福建省会福州,闽江之畔、旗山之麓,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她是一所有着良好口碑的老牌行业高校,其4所前身校分别在经济、财会、政法、金融等领域深耕精作,培养了众多行业精英和优秀人才。

    她又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发展,2013年,福建省政府部门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合作办好福建江夏学院”,同年,福建江夏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先后获省高校党建示范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起,福建江夏学院开始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省级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学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站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着眼服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福建江夏学院这所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谋篇布局”?

    升本以来,福建江夏学院党委致力“三大战略,八大工程”建设,提出了“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传承闽商精神,彰显专业特色,做实自贸文章”的办学特色定位、“博学于文、修身以德”的校训和“创新、拼搏、包容、开放”的学校精神。

    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校长陈国龙提出:“聚全校之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学校的奋斗目标,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地方普通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深挖行业办学优势,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完成了“四梁八柱”的精准构筑,并朝着打造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努力奋进。

    传承应用基因“争创一流”

    福建江夏学院的前身校就是行业办学、服务行业,自带应用基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明显。

    福建江夏学院的4所前身校隶属福建相关部门,分别是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坚持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为重点,直接为福建省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与经济管理人才。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是福建省财税系统仅有的高等专科学校,曾被评为国家财政部门优秀定点培训教育基地,此间沉淀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行业资源。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前身为福建省政法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为两岸关系法学研究,是福建省法学教育重镇。

    福建银行学校是197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创办的14所行属院校之一,后经历金融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在42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各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被誉为“银行家的摇篮”。

    组建本科高校后,福建江夏学院充分挖掘行业办学优势,在传承中创新,提出“做强经管法传统学科,做优绿色智能工程学科,做特服务产业新兴学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福建省财经类专业教学联盟牵头单位、福建省电子商务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等示范辐射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并融入地方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努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地方发展的智库和创新源、行业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

    本着“创新、拼搏、包容、开放”的学校精神,按照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一流“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奋勇当先”

    学校积极加深与区域合作,实现双域联动,主动亲近与对接企业、行业、产业,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不断扩展合作的项目及资源要素。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升区域服务能力。近年来,学校围绕海法与自贸港区、涉台法律、数字金融、金融乡村振兴、财务与会计、信访理论与实践、海西公共政策、地方特色文化等领域,建设了一批特色智库,如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海法与自贸港区建设研究中心”(首批全省9家之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首批全省16家之一)、“福建省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福建省2011数字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福建省政府部门信访机构共建“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院”;与福建省农信联社共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红色金融等方面开展系列特色研究,把为农信社员工素质提升培训作为重要抓手,服务农村信用社发展。

    学校紧紧依托智库建设,在省级项目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建议,多次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多篇政策建议被省社科联、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的相关期刊、专刊及内刊采用。仅2019年,获省级以上决策咨询类成果8件,其中被中央办公机构采用1项,6项研究成果被《成果要报》《八闽快讯》等刊发,获得省领导批示3项,1项被福州市政府部门发展研究中心采纳。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学校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7个,拥有省级学会和研究会4个。其中,“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是学校首个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校际合作机构,“福建省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全省15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数字福建智能家居信息采集及处理物联网实验室”是福建省发改机构首批入选的10所高校类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学校与福州大学共建的福建省科技部门“省金融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为解决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平台学术团队在建筑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土石围堰动态施工稳定性监测、工程自密实混凝土检测、智能水表、智能燃气控制器、特种玻璃功能材料、感应式互动装置开发、IPV6系统开发等领域承担研发项目,共承担各类委托横向项目411项;获得知识产权256件,积极发布《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建筑废物分类与处理技术标准》《再生骨料砌块砌体应用技术规程》等福建省行业技术标准。与共建单位共同编制“福建省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政府部门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广汇学术资源,助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学校确立“学科交叉、打造品牌、服务地方”的功能定位,在继续办好“龙江讲坛”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高端学术品牌论坛,广聚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相继主办、承办以“闽台携手,合作共赢——金融·教育·文化”为主题的“ECFA时代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与自贸区建设高端论坛”“财务与会计改革学术研讨会”“‘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和实验室联合会学术会议”“第六届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论坛,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传承行业优势,创建产业(行业)学院。独特的行业办学背景,使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更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与行业共同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财富管理学院、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行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联发物业产业学院与议和劳动人事学院等6个产业(行业)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成立两年来,构建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融资租赁、金融科技为一体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与中国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共建国家级别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新增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18项,完成政府部门或企业咨询报告10份;取得吉高邮政储蓄银行模拟操作软件、吉高商业银行3D和VR仿真软件著作权2项。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对审计与财务服务人才需求,共建“审计与财务服务”专业群,与企业联合开展的资产评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软件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大数据背景下房地产评估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获得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培育)项目立项。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是福建省首个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门院所,与福建省住建机构、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协会、福建省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共同组建而成,共同探索并建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要求,通过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本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两会知识进校园     下一篇:至高至佳 立善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