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乡村文化教育助力脱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长忠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派驻红水乡芝东村第一书记 郑军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艺术学院院长 刘长忠(左一)走访芝东村村民。本报记者 高毅哲 摄 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水源高山茶叶示范区 李柯 摄 扫码看对话视频 扫码看脱贫故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是我国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近日,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走进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邀请该县教育局派驻红水乡芝东村第一书记刘长忠,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就如何办好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振兴乡村文化进行对话。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芝东村是深度贫困村,离县城108公里,辖芝东、芝了两个自然屯,全村774户3359人。截至目前,芝东村尚有32户119人未脱贫。茶叶产业是芝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至2019年全村连片种植茶叶面积达2080亩,带动农户401户2005人,其中贫困户209户1045人。融水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89个贫困村出列、11.5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8.53%降至1.63%,脱贫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刘长忠:芝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面务工,有一些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护,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觉得学校的学习比较枯燥,成绩容易滑坡。同时,缺乏家长引导,他们很难树立远大理想,就想着快点走出大山打工挣钱,不能安心学习。所以我想,有什么办法来解开一些留守儿童厌学的思想疙瘩,让他们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郑军里:乡村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教育上、在文化熏陶上肯定要差一些。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能真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

    我拿自己举个例子。1974年下乡插队后,我坚持读书,这为我后来升学工作打下了基础,如果不学习就没有后来的发展。要给他们灌输一定要读书的理念,你读了书,有了文化才能到大城市工作,把家庭和事业好好发展下去。如果没有文化,世世代代可能都在农村,都在边远山区,就没办法改变现状。所以,一定要跟他们讲清楚,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下一步,我们要加强联系,组织一些事业有成的青年学者,“现身说法”给孩子们讲讲读书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帮助。

    刘长忠:我们村子里的小学有68名学生、5名教师,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美育方面相当薄弱,请问如何加强孩子们的美育。

    郑军里:可以向上级反映,组织专业教师开展音体美方面的巡讲。孩子们天生喜欢唱歌、跳舞、画画,让他们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红利,获得展示自我、开发兴趣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在校内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已经非常普遍,同在蓝天下,农村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也要跟上。我之前去过融水,融水是艺术工作者经常下乡采风的地方。我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下去,一边采风,一边给孩子们上课,缓解芝东小学文化艺术教育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何将文化发展和茶旅产业相结合

    刘长忠:我们村将来主要大力发展茶叶观光旅游项目,下一步如何给茶旅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吸引力。

    郑军里:要挖掘历史、讲好故事。广西和云南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旅游搞得比我们好,文化宣传工作做得好是重要原因。要讲清楚你们茶叶的特征,芝东的茶与其他地方的茶有什么区别?茶园的水土有什么不同?是怎样进行有机种植的?要请专家去挖掘,找一些故事和亮点进行宣传。把故事讲好、宣传工作做好了,游客自然会来。

    挖掘当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凭空想象是做不到的,要请有关专家深入生活,根据你们的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写出报告,做出策划,然后再大力进行宣传。

    刘长忠:茶叶的命名很重要,我们茶叶品质很好,品牌上有点叫不响,您有什么建议帮我们改进一下。

    郑军里:广西目前比较知名的有梧州的六堡茶,它也是经过了宣传包装。云南的普洱茶做得非常好,因为研究普洱茶,还选出了一位院士。只有深入挖掘,才能赋予文化内涵。我们的茶叶也可以做得很好,但必须要有人去做,要有专家学者去做,才能把它提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如何做好脱贫后的农村发展

    刘长忠:通过大力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积极发展茶叶种植特色产业,2020年芝东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是没有问题的。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如何做好脱贫之后村子的发展,带领大家奔小康。

    郑军里:脱贫摘帽之后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更加努力地把我们的生产和产品结合起来。产品首先要跟文化有关联,芝东现在发展的茶叶种植,一定要注重包装和宣传。产品做好了,要宣传推广,使人家能接受,这个包装就显得很重要了。包装得好,就会在市场中产生更多收益,所以要请设计专家帮你们做高品位的包装。我们学院就有相关专业,到时候给你们做一些扶贫指导。

    刘长忠: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村的一大难点。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芝东村目前组织了一些少数民族团体跳跳民族舞蹈、吹吹芦笙。如何传承发展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大家缺乏想象力。

    郑军里:原生态的民族艺术非常好,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技艺的提升,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艺术手段,把杰出艺术家作品融合到芦笙的曲子里面,内容自然就丰富了。有了创作,人就有发展的空间,就有前进的步伐了。芝东村下一步可以组织大家到我们学院参观现代艺术是怎么做的,了解和原生态的艺术差别在哪里。我们学院有民族音乐博物馆,藏有很多民族乐器,民间高手也有不少。大家来学习交流一下,你们就能感觉到民族艺术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创作前景。经济富足了、生活慢慢好了,要提升我们的艺术审美、艺术创作能力,改变那种单调的、简单的舞姿和曲调。(报道团队:高毅哲 欧金昌 黄鹏举 李柯 贾文艺 执笔:黄鹏举)

是脱贫户,更是致富带头人

——记广西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致富带头人韦晓玲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

    “一天的工钱就能买一件漂漂亮亮的苗衣,你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对刚刚过去的春茶季的收益,广西融水县红水乡芝东村村民韦晓玲还比较满意。

    今年3月初,韦晓玲和其他村民就开始在芝东茶园忙碌了,“在茶园做工,采摘鲜叶,最少一天能拿到100元左右,多则可拿到150元”。

    韦晓玲曾是芝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正是通过茶叶种植2017年实现了脱贫。说起自家日子的变化,韦晓玲语气里总透着股自信,很难想象几年前她也曾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2008年,韦晓玲从外乡嫁到芝东村时,丈夫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当时没有分家,一家老小18口人就挤在老房子里生活,除了种稻谷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为了生活,韦晓玲和丈夫也曾外出到广东等地务工贴补家用。远走他乡,又没有什么技能,还要撇下年幼的孩子和年事已高的老人,韦晓玲觉得这样的日子并不是她向往的生活。

    “但要是不去外面打工,作为留守妇女除了干干农活,自己是不会有任何收入的。”韦晓玲说。

    2011年,芝东村引进企业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韦晓玲认为这是个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和丈夫毅然辞工,回到家乡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把自家的土地与公司合作种植茶叶,从刚开始种3亩,发展到后来的10多亩地,收益也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落实,2017年韦晓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脱贫摘帽后,韦晓玲并没有独享茶叶种植的甜头,她明白芝东老百姓不仅想脱贫,更想找到能持久发展的产业,走上致富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