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 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肇始于民族危亡,诞生于五卅风云。自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诞生至今,西南财经大学一路铭刻“爱国报国”烙印,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扎根中国大地兴学育才。建校9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18万余名财经领域卓越英才,并以“中国金融人才库”美誉为世人瞩目。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按大区重点布局的4所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再到跻身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财经大学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奋进。面向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一流人才培养带动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开启、显著加快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财经英才。

    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地位,始终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

    “唯有时代,容得下更大的梦想;唯有时代,可造就堪当大任的新人。”2019年9月,在新生“开学第一课”上,西南财大党委书记赵德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述引入,结合新中国70载的砥砺奋进与伟大成就娓娓道来,启发学生们思索:“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西南财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围绕“将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告白祖国”主题,赵德武深情寄语新同学:“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充分释放具有挑战性的创造力,做更有理想的自己!”生动鲜活的“开学第一课”激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

    学校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重构教与学,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个融通”,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第一主课”,聚焦课堂“温度、深度、活跃度”,围绕促进思政课教育立德与树人、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教学实施与质量评价“四融合”,全面实施“双向循环反哺式”等教学改革,着力打造校内“红色文化走廊”、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多措并举促进思政课队伍整体成长。继涌现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政课“全国影响力人物”等老一辈思政课专家后,学校多名中青年教师又接连获得思政课全国“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有学生在评教系统上写道:“课程很过瘾、很深刻,心中的困惑没有了,像是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坚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把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有机融入专业课堂、通识课堂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国际商学院本科生夏锐说出学生们的心声:“课程之间,有经世济民,有学无止境,有家国情怀,有对我们担当起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期待。愿常听老师教诲,学有所获。”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实施“1+3”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石、以“光华杯”系列体育竞赛为纽带、以体质健康标准辅导与测试和学生课余时间自主锻炼为补充,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设立专项体育社团活动基金,建设学生体育品牌社团,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近年来,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冠军和四川省大学生游泳比赛、健美操大赛等国家级别、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出台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实施美育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开设高水平公共艺术课程,打造文化艺术类品牌社团,定期举办草坪音乐节、“金色之秋”艺术团、话剧年度大戏等品牌文化活动,连续举办30届校园大学生艺术节,校园美育深入人心,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优化细化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深入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紧扣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五大劳动教育目标”,统合“四大劳动实施体系”,完善“四大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着力在培育“价值观”、建好“金课群”、开展“实践系”、打造“共同体”上下功夫,构建实施具有西财特色的“5+4+4”劳动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锤炼奋斗品格。2019年发起成立财经高校劳动教育联盟,主办“财经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论坛”,探索财经高校劳动教育创新之路。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了良好的办学氛围、丰富的育人内涵和富有磁场的西财魅力,持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学校师生迸发出来的“大爱精神”。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大地震中,西财师生“高擎匡时扶运之旗帜,力袒经世济民之襟怀”,勇担社会责任,设立灾区爱心学校,先后接纳安置了1500多名灾区学子。学校的大爱之举,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赞誉。全体西财人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历史时刻凝聚起的共克时艰、团结一心共担社会责任的大爱精神与文化积淀,熔铸为西财“经世济民,孜孜以求”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西财砥砺前行的恒久力量。

    在西财培养的各类人才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金融系统十佳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双拥”模范,有在国内外优秀大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有奥运会冠军、联合国官员,还有为挽救战友生命英勇牺牲的烈士、见义勇为智斗歹徒的勇士、义无反顾“投笔从戎”的学生战士……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一批又一批的西财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担当。 

    改革创新,提升卓越财经人才培养能力

    西财坚持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系统培养观”,把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4年,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06年起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2009年,设立“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积极探索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0年,推动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依托大金融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实施“本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2019年起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围绕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取得显著进展。

    构建全周期通识教育体系。2007年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打造通识核心金课,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发起组建“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创新跨校跨区域协同新模式,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该探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文学院学生詹冰倩说:“一次交换,两种体验。我在不同的学校感受着不一样的氛围,不同的校园文化为我们的成长注入不同的力量。”

    深入实施3类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多通道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一是经管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理论基础+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全面重构教与学的过程,有机融合“三个课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金融+X”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金融+X’跨学科人才培养”“金融与人工智能”“会计学大数据”等6个实验班为载体,推进“跨学科课程优化+小班化研讨教学+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改革。设立“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实验班”,遴选优秀学生实施大类培养、全英文教学,着力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三是国际组织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融合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学科专业优势,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努力打造“外语+专业+国际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一流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光华博士创新项目”和“直博生”项目,全面推进“申请—考核”博士生选拔方式改革;以一级学科为口径开设“三中”“三高”课程,建设金融学科群平台3门核心课程,强化研究生学科基础;专设科研训练类课程和学术写作课程,创设研究生学术训练营,邀请重大研究项目负责人开设学术前沿课程,推动科研项目课程化;实施中外双导师制,开展联合培养,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2016年以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研究》等CSSCI、SSCI和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67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