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化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希锋校长和孩子在一起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二十三    

    归纳    

    【刘希锋】归纳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小结,这是常被忽略的环节,要认识到人的遗忘曲线是发生在一个小时之内的,学生有快思维、慢思维的不同基因,所以要用好课堂的归纳总结。一般在3分钟。

    【陶继新】归纳是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总结,要突出重点、难点以及重要思路,让学生一看见便激活记忆,让所学内容较好较多地烙印在大脑里。

    【刘希锋】归纳可以是对板书内容的再提示,课堂要有板书的设计和展示,让教学思维清晰,内容突出,像数学教师不要随堂在黑板上抹擦,要把重点例题的讲解步骤完全以板书呈现,这也是一种归纳。

    【陶继新】好的板书,对于归纳全文内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归纳时可以由教师顺着板书思路,条理清晰且主次分明地讲其概要,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依据板书进行讲要,如果学生所讲重要内容有所遗漏,教师再简要进行补充说明。

    【刘希锋】归纳也提倡用思维导图,可以用PPT打出,也可以在白板上标出。

    归纳用在单元教学后,是对单元知识的系列化,常见的如知识树。

    【陶继新】思维导图和知识树都是进行归纳的重要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而选用。此外,鼓励创新,即使偶有失败也并不可怕,只要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即可。

    【刘希锋】归纳要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动手做,学会归纳等同于增长一份学习的能力。

    要养成一个学习习惯,在做作业前先复习归纳内容再做作业。

    【陶继新】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所学内容,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其重要的学习品质,对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都可以产生明显的效果,并由此增强学习的能力与学好的信心。

    作业

    【刘希锋】作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结果的内化指的是学会学习迁移,作业就是一个实现学习迁移的行为表现。在整个课时中占10分钟。学习化课堂中,预学是作业,课堂练习也是作业;课堂检测是作业,课后巩固、解题也是作业。一套题是一个模型,讲模型、练模型、套模型、得结果。解题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学习。

    【陶继新】作业的要义不是重复所学的知识,而是将知识活化,形成迁移能力。对于某些知识,还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让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理念逐步走进学生的心里。

    【刘希锋】作业的设计要练好命题。一是用好课后的练习题;二是研好中考高考的试题;三是选编好有针对性的基础题与自选题;四是错题要重做,做后要有归纳性反思。

    【陶继新】作业除了用好、研好和选编好已有之题外,还要针对学情进行自编自研自创,而且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我所了解的闻名遐迩的学校,几乎都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您所说的重做错题,不在于重做多少遍,关键要通过重做起到“不贰过”的目的。

    “一课三研”

    【刘希锋】所谓“一课三研”,就是通过课前的集体教研、课中的教学评估和课后的课例教研的实施,达到教师的更好学习与专业成长,从而更有效地引领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陶继新】“一课三研”是教师教学功夫的锤炼,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刘希锋】“一课”指一个单元系统,指一种课程,也指一节课时。“三研”指的是课前研、课中研、课后研。学习化课堂提出的“三研”,是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举措,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重在提升教学设计的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陶继新】“一课三研”对于青年教师尤其必要,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经历了由备课到上课再到反思的系统的教研过程,并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到了经验。当然,他们也并非只是一味的学习者甚至“听命者”,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多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参与会让“一课三研”更具活动与创意。

    课前研

    【刘希锋】集体备课研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方式是人人都备或以同进度教师小组结合,备课组长组织,可以确定有相应学术水平的教师为主备,在授课的前一周进行课前研。研前教师先在各教研活动室设立的“教研专栏”公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上互做评改和圈点。备课组的集体讨论针对单元目标的正确与否、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确定与否、教学内容选取准确与否,做出研讨的结论。由备课组长依课中研的教学效果反思改进,整理定稿存档。

    【陶继新】一般来说,主备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因为他之所备,往往会对全组的备课教师起到一种引领作用。不过,并不能全由这样的教师担任主备,一般教师甚至年轻教师也应当拥有成为主备的机会,这是对他们的锻炼,也是对他们的信任,还是对他们的培养。主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有较深理解之外,还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所备之课更有价值。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他非主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让他们既从主备教师那里学有收获,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尤其要重视那些不同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才能收获更有价值的教研之果。

    【刘希锋】(一)备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采用理解为先模式(UbI),对学习和认知强调理解是教学与评估的中心,追求意义理解是单元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学不是覆盖教材内容,过分追求能否写上记忆简单内容,或做所谓“考前准备”,而是要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解读知识何时、何地、何用以及如何运用,以达成学习迁移。

    【陶继新】理解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不过,理解有浅层次理解与深层次理解之别。浅层次理解只是读懂了教材的表面之义,对教参有了基本的了解,没有您所说的学习迁移。深层次理解则不然,它要求教师对教材与教参再审视,理解教材所蕴藏的内在价值,并生成自己的感悟,让教学设计有了活的灵魂与新的形式。

    【刘希锋】单元教学设计分3部分: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学习计划(活动)。

    【陶继新】三者有先后之别,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部分,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刘希锋】1.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期望学会什么,要从解读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将核心素养具体化。

    【陶继新】具体化的优点是便于操作,可具体化绝对不是复杂化,应当让学生看到单元学习目标马上明白,当然,如果能由此点燃他们探求的欲望,就需要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刘希锋】(1)单元学习目标不是知识点的了解、记住、简单应用,而是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能做什么事(关键能力),是否持续地做事(必备品格),是否正确地做成事(价值、观念),做事是学习目标的宗旨,要从一个一个知识点转化为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任务。

    【陶继新】诚如您所说,做事是学习目标的宗旨,不然,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之中的不同类型的内容,其学习目标往往又各不相同。比如语文学科中的某个说明文单元、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散文单元、文言文单元等,其目标则还要如您前面所说的需要“细化”。不过,再次说明,细化不是复杂化,而是要而言之,比如某个议论文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重点学会如何从课文中寻出论点抑或论据又或者是论证方式。论点是在开门见山处,是隐藏在行文之中,还是卒章显其志的?论据是用的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或者二者兼用?论证方式是用的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还是归纳推理,或者三者均有?

    【刘希锋】(2)领会单元说明的要求,要学会把说明中的抽象词语换作学生易懂的词语,如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换成观察自然景象、体验自然景象、感受描述自然的语句。

    【陶继新】学生基本可以读懂的词句一定不换,但理论色彩比较浓且学生无法读懂的难点语句则非换不可。“换”也是一种艺术,既要不变其内涵,又要通俗易懂,最好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刘希锋】(3)从单元系统性思考单元中各课时的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力求一课一得,做出课时的计划,同时要把一册书的各单元目标也系列性地统筹兼顾,如默读,要求在3个单元中训练不同默读方式,就要做好不同课时安排。

    【陶继新】“一课一得”看起来“得”的少了,可是,如果统筹安排,精心谋划,反而会“得”之更多。尤其是同一类型的课文的单元,更要将“得”作以巧妙分布,各课所得各异,总结起来所得不但不少,还会将“得”更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