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础教育振兴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地方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因此,要实现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贯通、彼此作用、相互渗透、彼此对接、全面合作、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弥合两者的断裂状态,畅通两者的沟通机制,使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共同体”。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师范院校的使命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着“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然而当前,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宏观背景下,师范院校的行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同时随着地方师范院校扩大招生、增设专业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以培养教师为主的专业特色。随之而来的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所脱节,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优质师资的作用受到影响。鉴于此,太原师范学院为破解现实困境,坚持问题导向,对接基础教育,着力调查研究,实现“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接地气、通下情,了解基础教育,做到“身入”与“心至”,真正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用真实情况来定位:一是开展全省基础教育大调研。学校组织了6个调研组分赴山西省11个地市,就各地教学改革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毕业生职后发展等情况实地调研了山西省35所中小学校。其共性问题是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互动交流少,相互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征求基础教育专家意见。学校举办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校长高峰论坛,参加论坛的200余位本省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需要师范院校靠前站位,勇于担当;同时,全省各地中小学对高师院校专家团队的教研辅导、科研支撑、专业培训等方面需求很大,然而现实是缺乏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之间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三是吸纳基层校长教师合理建议。学校承担着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山西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的职能,每年培训本省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1200人次,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反映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范技能、阅读量、课程结构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组织能力等专业素养与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应该走协同融合、共同发展的双赢道路,共同开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空间,探索高师院校—地方教科部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新时代高师院校加强“新师范”建设、振兴教师教育的必然需求。

    为了落实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探索新时代“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行动模式,创新新时代“新师范”的新作为,太原师范学院于2018年出台并实施了《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服务2018—2020年行动计划》,对“行动计划”的政策保障、运作机制、调研任务、业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各类挂职人员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安排。探索形成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3341”行动模式,力求实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战略目标,彰显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特色。

    “3341”行动模式的具体内涵是:第一个“3”指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三方沟通协调、深度合作,形成合力;第二个“3”指高校精选3支队伍,分批选派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职能处室的业务干部(一支),有师范专业的院系领导(一支),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院系承担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与教育硕士专职导师(一支)到行动计划区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分别挂职锻炼一年,完成服务基础教育的各类基础性工作。“3341”行动模式中的“4”指完成4项任务:要求挂职行动计划区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副职人员、挂职中小学校副职人员、挂职教师挂职任务各有不同,总体需完成听课教研、撰写挂职总结、制定改革方案、整理优秀案例4项工作任务。“3341”行动模式中的“1”指做好1项课题研究:由挂职人员牵头组织所挂职学校的相关教师,共同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并围绕课题发表一篇省级以上的学术论文。

    “3341”行动模式是学校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时代宣言,是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益尝试,是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有力支撑,是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迫切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师范院校的行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顺利推进“3341”行动模式,就要围绕行动模式,贯通3条实现路径,构建一个彼此支撑的互动体系,大力服务基础教育,助推学校教师教育改革振兴。

    “路径一”:与行动计划目标县的中小学合作。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体系。所谓“双向互动”是指学校的挂职人员中相关院系领导、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承担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教育硕士专职导师要深入各地区中小学完成学习任务,并开展服务工作,同时中小学也要选派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作为特聘教师为师范生授课。“双向互动”内涵丰富,通过双维度操作实现。

    一是从高师院校到中小学的维度看:

    从学习方面看,破解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应着重把握“症结”所在,“知己知彼”才能靶向治疗,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因此,要先了解基础教育在教学、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

    首先,挂职人员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课程建设等内容。为此,学校为挂职人员确定了明确任务:院系副职挂职中小学校副校长,要听课不少于30课时,参加学校会议及大型活动不少于15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与二级学院(系部)教学改革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教学管理案例。挂职教师要听课不少于50课时,主持和参与中小学教研活动12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与个人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精准把握基础教育发展态势,为下一步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各地区中小学开展实习与支教,与有合作意向的中小学共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和基地,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8周,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师范基本功训练,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与“看家本领”。

    从服务方面看,学校要求挂职人员多方式、多维度服务基础教育。根据需求导向,结合各地区实际需要,学校科学安排各院系与各地区中小学对接,形成“一系一学校”的“包干”格局,为挂职中小学校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为该校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首先是实施精准帮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业务培训、示范教研、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和观课议课等方式,挂职教师与中小学相应学科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课题小组、同课异构团队,实现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推进教育扶贫,落实乡村教师培养。教育扶贫是学校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是学校服务基础教育、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学校主动作为,靠前站位,加大扶贫攻坚重点地区教师教育支持力度,积极联系本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选派各学科优秀教师团队及师范类实习生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上门、跟岗研修、实习支教,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帮助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结构性、临时性人员短缺问题。

    再其次是延伸服务链条,助力教师素质提升。学校肩负山西省教育部门下设的山西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的职能,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依托“国培计划”,承担各级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为适应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普及和中高考改革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学校制定了分年度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各类型主题培训班,搭建教师职后培训与职前教育衔接的“桥梁”,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围绕“互联网+教师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教育工作服务站,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辅导与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助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校长提升计划”。

    二是从中小学到高师院校的维度看:

    学校从各地区中小学中聘任特级教师、教学能手担任学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或教师教育课程兼职教师;聘请基础教育领域的杰出校长、专家担任学校教育专业硕士导师,为本科生、硕士生进行系统的学科教学论及基础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专业理论素养及水平。目前已外聘教育专硕导师286名。

    “路径二”: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主要做好与基础教育服务行动计划县教科部门的合作工作。学校安排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等职能部门副职挂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副职,根据需要,合理派遣,实现“一处一县区”合作格局。挂职人员工作任务是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挂职期间调研区域内中小学不少于10所,参与教研活动不少于15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基础教育帮扶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管理案例。通过学习,了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改革趋势,为研究基础教育提供现实案例。同时,为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规划,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常态化决策咨询服务,在基础教育战略性研究等方面发挥理论引领和智力支撑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手”拉高师院校,“另一手”拉中小学校,牵头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定期交流互访制度与定期例会制度,畅通三方“协商、联动、互促、共赢”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综合服务保障支持,确保“行动计划”落实落细落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