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疫情,我们成长了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线上学习好处多。视觉中国 供图

    当下,疫情形势日渐好转,教育正逐步回归。作为教育人,经历了这次特殊的战斗,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收获也有遗憾。虽然主观上我们都不愿有这段经历,但既然经历了就需要反思。

    反思在抗疫和复学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沉着应对?是否答好了学校公共卫生治理“应急题”?是否对未来教育供给体系改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是否答好了教育治理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级党委、政府是一次综合检验,检验的是其社会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实践中,各地聚焦社区这一难点,探索建立街道、社区、小区、楼道“四级防控体系”,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迅速实现了小区的闭环管理,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基础。

    回到教育系统,我们是否答好了公共卫生应急“治理题”?在“四级防控体系”中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是否做到了“走在前”“做表率”?回归教育的属性与功能,尤其是要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围绕了教育的根本任务,规范、有序展开?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疫情改变的只是答题的场景而已。如果不能守住根本,教育势必会偏离方向,甚至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教育必须和生活融合,注重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和实践。

    疫情之下的教育脱离不开“全民抗疫”这个主题。我们要反思,广大师生在居家生活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做好了自身防护?是否做好了社会示范?是否增进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各地在教育实践中是否科学正确、高质高效地传播了疫情防控的知识?是否讲好了最美逆行者和生命守护神的抗疫故事?是否在反复比较中讲明了中国的制度优势,让广大学生在灾难中成长?

    是否做到了教育有效供给

    如果说,做好疫情防控是各地教育系统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职责的具体体现,那落实“停课不停学、停学不停教”则是各地教育系统经历的大考。“停课不停学”是放大镜,也是显微镜,既让优势和特点瞬间显现,也让问题和缺陷暴露无遗。大考中多数地方表现良好,少数地方非常优秀,极少数地方未必及格。

    其实,“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的组织实施,从本质上讲是各地在疫情条件下的教育供给,既有政策层面的线上教育谋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效果监测与反馈、教学形式调整与适应,也有要素层面的授课教师安排、平台资源配置、线上教学辅助、教师应用技术应急培训、地方和系统资源统筹等,还包括家长和社会层面的组织动员能力。

    在学生居家的背景下,教育需要家长的陪伴与监督,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保障与支撑。同时,在线下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缺位、线上教育机构鱼龙混杂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教育供给满足多样需求和大体平衡?

    实践中,有些地方预判准、准备足,较好地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学不停教”目标;有些地方简单地等待,跟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齐步走”,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未来各地教育供给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不仅要考虑公办、民办教育的合理占比,也要思考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配置,更包括民办教育机构准入“门槛”设定、特殊条件下的社会责任担当与坚守等。

    是否守护住了师生安全

    师生安全始终是教育的重大问题。这段时间,许多教育人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若是疫情暴发不在寒假期间,我们该怎么办?的确,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学校是特殊的场所。防控疫情需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等,在学校实施都会变得艰难许多。

    同时,学校因为学生连着家庭,如果没有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即便学校的防控措施无懈可击,也会因为家庭失守而“门户大开”。

    客观地说,在疫情防控初期,我们最大的焦虑是怕学生感染,随后怕学生因对疾病知之不多而心生恐惧,再随后怕学生长期居家影响心理健康,最后怕疫情成为压倒特殊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我们的关注点由“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到“身心健康”再到“生命安全”的微妙变化,恰是灾害对人摧残的逻辑。我们关注点的变化和关注对象的改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任何环境的改变影响最大的都是特殊的“边缘人”。

    未来,后疫情时代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关注身体上、家庭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边缘人”,尤其是要关心关爱关注困难群体。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