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学科优势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104年历史的师范院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学校勇担使命,发挥优势,长期在河南栾川、洛宁、汝州、新安及新疆等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在帮扶的思路、机制、举措上进行积极探索,建立起可推广、可持续的帮扶模式,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彰显着大学的责任担当。

    “多年来,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多点多渠道发力,积极构建教育、推普、科技、艺术、文旅、驻村‘六位一体’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用真情和智慧奋力书写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洛师样本’。”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介绍道。

    教育扶贫:

    为基础教育输血造血

    2019年9月10日,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洛阳师范学院2016级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本科一班学生王予川,作为河南省公费师范生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此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王予川是洛阳师范学院打造“洛阳模式”、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受益者,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自2016年以来,针对洛阳市农村学校师资短缺、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洛阳师范学院与洛阳市政府部门合作,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以单独招生的形式,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向服务”的原则,每年为河南省乡村偏远地区小学培养400余名全科教师,以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2016年河南省农村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年会上,省教育部门用“洛阳模式”概括了洛阳师范学院的经验,并在全省推广。如今,“洛阳模式”已经成为河南农村教师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大道上,洛阳师范学院这所百年老校用真心办实事,发挥师范教育优势和作用,在教育帮扶上下功夫、使实劲。多年来,学校通过选派优秀大学生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暑期阳光支教、送教下乡,开展教师教育专项培训系列项目等,提升贫困地区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从2010年开始,承担语文、数学、外语、学前教育等12个学科学段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构建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训学员已达数万人,深受各界好评。

    洛阳师范学院还主动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边疆。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教育援疆的高校之一,学校坚持主动援疆、持续援疆、全面援疆、精准援疆,积极为新疆教育输血造血,从2005年派出首批教育援疆队伍以来,至今从未间断。15年来,学校根据当地教育部门和受援学校需求,共派出了17批74位教师、1283名学生参与教育援疆,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学前教育等14个专业。教育援疆也由最初单一的支教模式,丰富拓展为今天的集支教、培训、文化、人才为一体的全面援疆模式。援疆对象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职等90余所学校,地域覆盖哈密市直单位、区直单位、县直单位及乡镇,远至淖毛湖农场,受益新疆学子31万人,培训教师和其他管理人才600余人。学校探索打造的一个目标、双轮驱动、三个统一、四位一体的“1234教育援疆”模式,已经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

    同时,洛阳师范学院还源源不断地为新疆输送优秀人才,极大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学校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马帅,2018年秋季学期在哈密市巴里坤县干渠村小学支教,毕业后又重回巴里坤任教,同时还动员同班的两名同学曹让培、程顺丰留在巴里坤任教。2016届舞蹈系毕业生崔璟浩,毕业后先是在他曾经支教的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心幼儿园当外聘教师,后来又自主创业,成立了易舞社艺术培训中心,在当地推广艺术教育,深受欢迎。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共有214名毕业生在新疆就业创业,他们像芨芨草一样深扎大地,奋斗在各行各业,为新疆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推普脱贫:

    贡献语言文字之力

    2020年5月3日,由洛阳师范学院对口承担的新疆墨玉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培训举行“云”开班仪式。此次培训,旨在落实国家教育部门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由国家教育部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机构组织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的50所高校,对口承担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培训工作。按照工作安排,作为河南省仅有的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洛阳师范学院对接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100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培训。

    据洛阳师范学院培训班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别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赵江老师介绍,为完成此次培训任务,学校高度重视,提前进行了细致谋划,制定了“培训菜单”,派出了“精兵强将”,组建了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作为授课主讲教师的培训团队,主讲教师均来自教学一线,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据了解,本次培训将为每位参训学员提供不少于60学时的学习内容,力争通过集中讲授、个别辅导、实践练习、水平测试等手段,让学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知、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育教学口语等方面得以提升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在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推广方面起步较早、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洛文化资源优势,成立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汉源语文研究所等平台,加强中华经典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等研究,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别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机构确定为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高校之一。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坚持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推普”下乡、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将语言文字工作从校园向社会延伸、向脱贫攻坚一线辐射,定期组织师生赴三门峡卢氏县、孟津县与校地结对帮扶地栾川县和驻村帮扶点杨树底村,通过发放推普文化衫、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朗诵读本》等活动,宣传语言文字工作。学校“益起推普”爱心实践队,连续两年入围“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先后举办7期维吾尔族教师汉语水平、少数民族特岗教师培训班,培训学员530余人,在新疆哈密建立“援疆书屋”,设立“书法工作室”,开展系列推普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了各民族群众的交流交往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技扶贫:

    走出“象牙塔” 科研“接地气”

    201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洛阳师范学院水产研究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水产养殖技术专家张耀武,接到栾川县龙王幢村一位大鲵养殖户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焦急地告诉他,自己养殖的两万余尾幼鲵,有部分浮在水面不进食,个别出现死亡现象。张耀武通过电话无法做出精准诊断,便连夜开车,驰骋150公里赶到养殖户养鱼车间。经现场勘察,发现是养殖户担心水温低,在车间里用煤炉加热,车间密闭不通风,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降低,幼鲵严重缺氧。张耀武及时帮助养殖户将幼鲵转换车间,加强通风,最终幼鲵“得救”,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达20万元左右。

    “洛阳市伏牛山腹地冷水资源丰富,发展冷水鱼养殖是山区群众脱贫的好路子。”张耀武介绍说。近年来,学校水产研究志愿服务团队的专家,为栾川、洛宁、嵩县等地养殖户提供大鲵(娃娃鱼)、冷水鱼养殖技术指导和鱼病防治服务,为位于洛宁县的洛阳昌盛水产公司规模化养殖鲟鱼项目提供水质监测技术和养殖技术指导,帮助公司实现年收入500多万元,使该公司成为豫西重要的冷水鱼繁殖和养殖基地,并带动了周边冷水鱼养殖行业的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优势学科的技术积累为驱动,以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为核心,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打造多个精准帮扶品牌。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工志愿服务扶贫项目,下辖水产研究、枣科学、园艺3个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开展科技扶贫、技术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名单。

    由学校赵旭升教授带领的枣科学志愿服务团队,依托获批的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河南省枣科学研究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红枣种质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对枣树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以及枣深加工技术等进行研究。近年来,他们通过分子设计育种,选育适合新疆和田等寒冷地区种植的新郑灰枣,指导农户在沙地种植灰枣,探索出了“发展枣园,带动农户增收”固沙治沙的绿色扶贫开发新模式。同时,他们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南洛阳、平顶山汝州等地的脱贫攻坚工程上,指导周边县区山地农民发展鲜食枣品种植,为困难农户提供嫁接、防害等技术指导。近3年,他们通过企业带农户、农户对接,累计带动3万余农户收益,户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