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以模仿视频为镜检视自身言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来自黑龙江鹤岗的男孩模仿老师的视频引发关注和争议。这种模仿行为是否得当,是否会影响学习,值得讨论。孩子的行为的确需要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它也给教师言行提了一个醒。

    其实,这种“神模仿”并不稀奇。谁没有这种经历?只是在互联网文化的大背景下,一个更具模仿才能的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将模仿视频发到网上,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一时间成了网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猜疑和麻烦,该系列视频应当注明:“纯粹虚构,切勿对号入座!”因为视频中的老师有小学的也有初中的,显然不是某一个人。而且网络上还能搜到他模仿其他人物的视频。

    艺术少不了夸张。譬如小品,即便是歌颂也大量使用夸张手法。有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一旦搬上舞台,就立即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模仿视频就是这种“艺术”。为什么能产生这种轰动效果,并非男孩技压影帝,而是因为多数人都有这种生活体验。孩子模仿老师、家长等成年人是自然不过的事。有相当多的老师都会被学生善意模仿,譬如口头禅、肢体语言、语气、表情、体态等。而如这个模仿的老师,也绝非无中生有。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妨将这些视频当作一面“镜子”,不时揽“镜”自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毋庸讳言,男孩模仿的老师是“问题老师”。“她”虽然是“话痨”但其实不会讲话。“她”所说的绝大多数话都不会产生任何教育效果。更严重的是,诸如“不要脸”“脸皮厚”“滚出去”“差生”等话语都背离了师德规范,而课堂上接打电话,怒怼家长,摔学生的物品,打学生手掌还不准哭,捕风捉影骂学生“早恋”等,都属于违规行为。

    这样的老师绝非孤例。特别是低学段的老师,过于严厉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恐惧。而学校应努力让学生免于恐惧。老师是千姿百态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宽严有度,因人而异,这就是教育艺术。遗憾的是,一些老师终其一生也没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家庭教育背景、求学的经历,家庭环境和工作氛围都会对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如非通过深刻自悟和严格培训,则很难改变。我刚工作那会儿,一位同事,动辄说我“笨蛋”。这是他的口头禅。他说学生也如此。事实上,如何说话基本是自修的,家长不教,中小学老师不教,师范院校也不教,职后培训也不涉及,那么当了老师后可能还是不会说话。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是带着对学校的恐惧去上学的。我的一位学长,在我即将进入小学的时候,告诉我即将见到的校长是“牙齿里都长毛的恶魔”。那时我6岁,信以为真。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最初对学校和老师的恐惧妨碍了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有这段经历,我做老师便有一个信条:不做让学生“害怕”的人。有些面相冷峻、学生见之两股战栗的所谓严师,我深以为不适合做教师,至少不适合做低学段孩子的老师。生活在恐惧中,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易生心理和生理疾病。而给学生带来恐惧的往往是教师的语言暴力。

    教师当有更优雅的姿态。所以我一直提倡教师录课,自己观摩。长期坚持必能进步。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是什么?我以为首要的是“忍耐”,是恒久的忍耐和超乎寻常的耐心。好老师不见得都有耐心,但最优秀的教师几乎都是极具耐心的。教师即课程,言谈举止都是课程,不能不谨而慎之。因此,将模仿视频当作一面“镜子”,对我们老师修身没有坏处。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