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系统部署教育工作。
教育公平发展主题鲜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意味着既要强调公平的目标和结果,又要考虑公平的教育发展方式,将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方式和成效统一起来。
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统筹安排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当前城镇化、人口流动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要求各地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升学政策,推动学生按居住证和学籍参加当地中考。建立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申报登记制度,进一步优化、简化办理流程。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实现“零跑腿”办理。
办好特殊教育。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多年表明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各地应加快建立“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探索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就学和监测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特教质量全面提升。结合各级教育普及进程,不断扩大残疾人群体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2010年,国家推出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后又推出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逐年增加定向招生数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此外,随着全面脱贫目标完成,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这将进一步畅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纵向流动渠道。今年高考时间推迟,各地各校应稳妥做实做细扩招工作。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针对当前民办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突出民办教育公益性。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措施,巩固公办学校为主格局。非义务教育阶段,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引导民办学校完善治理、规范办学、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稳妥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公参民”办学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建立民办教育、在线教育等领域“信用评价+负面清单”政策和机制。
特殊时期特殊举措
目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学生返校复课、恢复教育秩序已提上议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和中高考工作”等举措,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三不”开学标准,有序推进开学。学校要细化、实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落实“一严二清三防四控”应对举措,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返校复课后,学校应采取小班教学、错峰用餐、加大间距等措施避免聚集。学校应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衔接,全面评估学生居家学习效果,深入研究学情、教情,保质保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同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援助工作。
稳妥做好中高考工作。疫情防控常态下,做好中考、高考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要确保中高考平稳、顺利进行。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据估算,参加中考人数接近1400万。中高考涉及广大考生和家庭切身利益,必须稳妥有序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命题方面,应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着力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在考试组织方面,加强防疫措施,加强考试组织管理,加强应急准备。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应稳妥安排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有关高校应科学稳妥安排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招生考试,各省份要统一组织好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卫生健康部门,稳妥有序安排做好中高考体检。各地高校要统筹招生录取和秋季开学工作。
安置874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难度加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各地各高校应细化落实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尽可能扩大就业渠道,挖掘教育系统内部消化潜力,增加中小学教师招聘、扩大招收研究生等吸纳渠道。对于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等配套措施,扩大用工需求。对于面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领域专业学生,应及时开展面向其他行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定更加倾斜的政策,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对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及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这一措施不仅体现了对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扶持,而且事关学前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各地应高度关注民办幼儿园在疫情期间面临的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民办园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费减免。各地可对于租用国有、集体场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减免房租。通过提前发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额外发放临时性补贴等措施,帮助民办园保教师工资、保正常运转。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特别是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严重。针对这种现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城学校建设”。这就要求各地要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和学校布局规划,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教育基础情况,动态调整县城学校布局规划,加强县城学校建设,增加各学段教育供给。特别是针对县城学校资源紧缺、供给不足问题,要科学合理布局县城学校数量、结构,加快推进县城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的压力,消除“大班额”。对于乡村教育而言,重点是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是改善宿舍、食堂、洗浴条件,增配生活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解决上下学校车问题。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全科教师,发展幼小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最大短板在于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总体不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旨在实现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的目标。因此,各地应多渠道扩大公办资源,加快出台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动态提高拨款水平;各地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和扶持政策;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全面整改,建立并完善规范治理的长效机制。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的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高校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高校要聚焦学科、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学科团队。要用好评价指挥棒,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和鼓励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评价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做好新一轮高职院校扩招工作,除继续在中职生源和“四类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中挖潜外,适当扩大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产业职工招生比例。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适当拓展职业培训功能,依托院校所在地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为产业一线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办好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作用巨大。各地应加快建立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要引导各类院校探索“多口径、多渠道、多对象”的办学举措,务实高效地开展面向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深入实施。同时,要推动开放大学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稳定教育投入是最大保障
关于教育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教育投入是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至2018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