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少儿编程”难以培养真实的创造力
少儿编程最近成了新兴课程,在各种互联网创业企业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推动下,大有成为下一个奥数的趋势。各种宣传中宣称:编程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创造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孩子自信心,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力……
其中最吸引家长的无疑是创造力培养,这也是国内外教育专家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作为一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无论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还是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未来,创造力都是人才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但遗憾的是,从我十几年乡村教育创新探索项目的组织实施经历来看,学习编程,无法为儿童营造让创造力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环境。
首先,虚拟世界培养不了创造力。当下流行的一些少儿编程工具,比如古诗拼图游戏,孩子通过学习编程写一个程序来记忆诗词,表面上是用一种创新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但诗词的学习重点是感受和理解,这种方式把对诗词的理解却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完全是本末倒置。
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常常会突发奇想,尝试将各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着学习,这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而编程工具会直接提供模式化工具让孩子套用,反而限制了孩子可发挥的想象力空间,实际上是破坏孩子的创造性发挥。
分析少儿编程作品的设计和使用,可以看到,孩子只需要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通过鼠标、键盘或手指的触摸滑动来进行操作。长期沉迷其中,而不是到生活中去经历感受真实的事物变化,不仅不能建立新的感知能力,而且本该在儿童生理发育阶段保持和继续强化的感知能力,都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人的创造力体现,往往是在一定层次知识结构(外在逻辑体系)支撑和潜意识支配下发挥出来的。创造力的强弱与潜意识的发挥相关,潜意识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内在逻辑,离不开儿童时期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力体系的建立。
儿童感知力体系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生活经历。过早以图形化方式学习编程,不但限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也破坏儿童感知力体系的建立。
其次,虚拟世界培养不了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数学逻辑理解更多来自生活常识。有次我带着5岁的小外甥开车回家看父母,在高速公路上超过一辆载满小轿车的双层大货车时,我让他数数上面拉了几辆小轿车,他很干脆地回答:“这还不简单,上面4辆下面4辆不就是8辆吗?”他没有一辆一辆地数,幼儿园也没教过加法和乘法,仅扫一眼就说出了结果。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就算让三四岁的孩子去“经营”一家商店,他们也会使用“加、减、保持不变”等策略去买卖东西,并且会越来越熟练。
7—11岁的孩子逻辑发展很快,但他们的逻辑思维仍离不开具体事物,抽象的逻辑推理最早出现在13岁左右。其实,孩子上小学之后,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生活经历,再通过各种课程学习和与同学老师不断互动,认知水平就会快速发展。过早地让孩子通过学习编程来理解抽象的东西,就像揠苗助长,对孩子的长远成长反而是一种伤害。
再者,虚拟世界培养不了自信心。自信心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创造力强的人往往有比较独特的观点或行为,敢于打破常规。如果没有自信心,就很容易被周围的质疑影响。而良好的自信心,最早就来自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自己吃饭穿衣,扫地洗碗做家务,各种体育运动,都能充分锻炼孩子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可惜家务常被代劳,运动普遍不足,孩子怎么能自信?如果说有的孩子学了编程就变得自信,大多是在没学过的孩子面前有自豪感,是一种虚假的自信心。
培养儿童自信心的核心,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能把原来不会的事一点点做好,自然会带来自信心。把地扫干净了,把碗洗干净了,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还有运动、运动、再运动,都能让孩子在对自己身体控制过程中找到自信。
当然,让孩子学编程并非一无是处,编程可以成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工具,具备编程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能力。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要具备足够强的创造力和超强的学习力,而创造力的来源就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好的教育,是不破坏孩子能自我生长出创造力的环境,在尊重儿童发育规律的前提下不破坏他们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作者系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