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化治教 “四力”培养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气质。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充分挖掘茅盾文化,并将其渗透到课程建设、德育工作、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乡,一方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就从这里走出。

    1999年,茅盾中学在这里诞生。这所以茅盾先生名字冠名的普通高中,建校伊始,就将茅盾精神作为精神内核。学校以“学习茅盾,自强不息”为校训,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可持续地成长。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散文《风景谈》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鉴于此,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把特色理念定位成:挖掘茅盾文化,弘扬茅盾精神,培育“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学校坚持走具有茅盾中学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已走过20载,校园文化与特色教育交相辉映,生生不息。

    “四力”合一 

    塑鲜活生命力

    “培育弥漫着生命力的人”这一特色理念绝非空话。为践行这一理念,学校把“生命力”这一概念具象化为青春活力、学习张力、人格魅力、未来潜力,在实践中落实“四力”的培养,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

    第一,培养具有青春活力的人。青春活力,原是青年人所固有。茅盾先生几十年前曾总结出“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的教育经验,正契合了当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兼顾的教育改革真谛。由此,学校形成了“三大青春”系列教育,让青春展现固有的活力,使个性得以蓬勃生长。

    “精神常春”教育:除在常规的升旗仪式、班会课中融入茅盾精神与茅盾文化外,特设独具特色的茅盾校园宣誓签名仪式。宣誓签名地点设在茅盾塑像前,时间定在入学时、成人礼时、高考前,宣誓的主题分别是:高一立志教育、高二责任教育、高三拼搏教育

    “文化常青”教育:以每年一度的茅盾文化节为主线,衍生出拾贝读书节、阳光体育节、探秘科普节、活力艺术节。让茅盾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让校园生活洋溢着节日般的欢乐。

    “活动常新”教育:用活动承载教育,通过跑操、远足拉练等活动,强身健体,有益身心。积极组织个性化的社团活动,老社团历久弥新,新社团日渐成形。

    第二,锻造具有学习张力的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将茅盾先生的求学动力归结为自我激励和时代需要,以此激发当今学生的学习张力,借课改之机,对教学过程的三大环节进行了大胆而有成效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构建了“两课三类”课程体系,既分类又融合。开足必修课,开齐选修课,将必修课程中探究类和基础类的部分课程纳入选修系列,将高校职业类的课程充实到选修系列,将茅盾文化课程列入校本必修课,逐步实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融合,学考与高考的分类,全面与特色的共设。为学生提供了足以选择的个性化课程,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获得持续的“内容驱动力”。

    教学方法上,创立了前置性学习模式,使用导学案教学,变“先教后学”的被动学习为“以导带学”的主动学习,在激发学生“过程内驱力”的同时,还留给他们足够的质疑“悬念”空间,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评价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机制。有作业平台的过程评价与学分认定的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有必修课的考试评价与选修课的考查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相结合的办法,还有独具学校特色的荣誉试场、补考申请等评价机制。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激励自我,为“内驱力油箱”续油。

    第三,涵养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茅盾先生从逆境中奋起,成长为新文化奠基人、社会活动家,充满崇高的人格魅力。学校将茅盾先生的“人格”内涵扎根在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然意识3个层面上,着力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涵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自我上进心、荣誉感和拼搏精神,以学习上的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双向锻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借助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社团活动、选修课程,启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最终实现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四,铸就具有未来潜力的人。强调终身发展、重视未来潜力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未来潜力主要体现在心气、心智两个方面的蓄积上。作为茅盾中学的学生,探寻茅盾的足迹,品读先生的作品,就是提升心气、启迪心智很好的途径。

    学校以茅盾先生的作品为素材,开发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让学生从中获取营养,涵养心力;在每一次活动、每一处细节中渗透志存高远的人生目标;把校训铭刻于墙,让茅盾作品的诵读声回响在校园,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其作品的精华与人格魅力萦绕于胸,陪伴于人生之路,为生命提供源源不绝的前进动力。

    “桥”课程体系

    彰显水乡风范

    桐乡,江南水乡的典范。这里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四通八达,桥文化源远流长。桥,寓意丰富,是路的延伸,是空中的道路,是水上之梁,是陆上之枢;也是商业沟通的纽带,是文化沟通的渠道,是人与人心灵之间交流的通道。

    学校是以桐乡名人茅盾先生命名的,因此,选择地域文化要素中的“桥”和学校“培育‘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桥”课程框架。

    “桥模型”课程框架由桥基、桥柱、桥梁、桥面四部分构成。桥基厚实而坚定,是人发展的基础,属于“人格魅力”的养成,对应的是基础型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桥柱支撑桥梁,跨越江河湖海,飞越沟壑山涧,盘旋于交通要道,代表具有“学习张力”和“青春活力”的人,对应拓展型课程。桥面四通八达,通向五湖四海,各奔前程,代表具有“未来潜力”的人,对应的是研究型课程。

    学校认为,对未来社会有用人才,其核心素养是道德品质与人格,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习的张力、青春的活力和未来的潜力,是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力”的培养需要打破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界限,通过有机整合、区分层次,架构茅盾中学“一人二源三层四力”的课程体系,即围绕培育一个弥漫生命力的人,整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把握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3个内容层次,达到培育人格魅力、学习张力、青春活力和未来潜力4个能力的目标。

    层层推进

    构建茅盾文化课程群 

    作为浙江省内仅有的一所以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命名的普通高中,研究茅盾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带动学生研读茅盾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既理所应当,又得天独厚。学校构建了茅盾文化课程群,围绕着“走近茅盾”的主题,设计了不同层次选修课程的开发系列:

    第一个层次是“认识茅盾”,多角度地进行茅盾作品的研读学习,开发了“茅盾作品选读”“茅盾诗文诵读”等课程,力求引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茅盾、认识茅盾,更充分地发掘茅盾所创造的文学文化财富。

    第二个层次是“品味茅盾”,借助对茅盾作品的深度阅读,进一步以茅盾作品为视角去探究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认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个层次是“践行茅盾”。以茅盾为原点,从上述两个层次延伸,引领学生认识茅盾所处的时代,领略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风貌。在语文组已经积累起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设高质量的学科活动,打造语文学科精品社团,凸显茅盾文化特色。如创办茅盾文学社、茅盾戏剧社,创建文学杂志《致敬茅盾》,举办茅盾文化周,走访茅盾足迹等,都是学校在“践行茅盾”层次上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学校对茅盾精神的践行远不止于此。茅盾先生的精神和文学作品,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指引学生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是值得学校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扬的精神财富。在未来,会继续以弘扬茅盾精神为己任,以“培育弥漫着生命力的人”为使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深挖核心素养,将茅盾精神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施学斌 姚海权 严秋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