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大机遇期和转型期,在这一新时期我们无法绕开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点是教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我们是该眼睛向内,寻找问题症结所在的时候了。
首先,转换角色。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为教师界定的神圣职责,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传道、授业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抱有渴望和积极的态度,因为部分学生“没惑”,而其真实原因是提不出疑惑。所以,今天的教师仅仅抱有传统的使命是不够的,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三尺讲台是乏力的。面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教师更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洞见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内在潜力和需求。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来看,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国家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关注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利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关注学生的利益,培养基于未来生活和生命的现实的人。因此,教师的使命是因势利导地将三者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当前充满多元选择和诱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难以沿用面对“学霸”式学生的教育经验,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信任、发现、点燃、助力、赋能,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
其次,改变教法。
回归到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思考教师该教什么?如何教?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生该学什么?如何学?这本是两个不同角度,但我们缺少这种换位思考。认知主义强调: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学法决定教法。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外在的因素只是促进主体转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说:“我也想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知识、完成实际任务,但学生不做,等待老师讲、老师教,最后还得是我来讲、我教着做。”美国教育心理家奥苏泊尔曾提出,影响学生主动学习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心向”;另一个是材料意义。所谓的心向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这一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所谓材料意义,是指我们给出的学习任务、材料、载体是否对学生具有渗透意义,这种渗透意义可以在他现在及未来的生活、工作、身体、心灵等方面产生影响。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忽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无视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而一味地站在外在的角度去灌输和下达指令,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能简单地退缩,而要反思问题的根源,尤其是要从自身出发,反思我们的教材、教法如何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对于学法决定教法不能表层理解。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自制力和自学习惯,只有老师的严格盯、讲、练,才能有效果。首先我们不否认必要的激励、评价及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但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职业教育突出行动体系而非知识体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在探究性的活动中养成。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提出:“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职业能力尤其是一线的岗位能力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未必是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人工智能和信息化使可积累、可重复的知识的储存变得简单化,使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逐渐放大,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化。在这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的观念和做法需要改变,要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技能的习得。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向教练;从“演员”走向“导演”。荷兰有句谚语,“课堂上聪明的老师是让学生出一身汗,而不是老师出一身汗”,其寓意显然是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建构认知结构。
再其次,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依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目前,职业教育中对接岗位需求和知识体系需求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重视,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个性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学生学不懂,教师经常为如何让学生“过关”而费尽周折。其实,我们回顾一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审视和梳理一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就会发现脱离学生实际、理想主义的内容还存在,有些甚至既脱离学生实际又与工作岗位脱节。教育的价值和使命是通过育人载体而实现的,也最终反映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社会行为之上。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我们的教学将无功而返。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它一方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体现新时期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这一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取舍外,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基于两方面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重组,使之变得实用、生动、有意义。
最后,构建教育生态。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学校管理层面需要由传统的“管理”主导转向服务主导,从传统的“规定”主导转向引导和支持主导;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内外部环境,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教师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开放、尊重、信任的多元环境体系,为学生合作、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的评价体系需要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关注过程,关注发展,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尝试个性化教学,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支持服务生态环境。
总体上看,“三教”改革应立足于学生。教学行为的关注点要从教转向学,从关注外部因素转向关注内部因素;学习方式上从单环学习(单一解决问题)转向双环学习(关注心智模式),从单一因素转向多维因素(全脑学习、情感动力)。
(作者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