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让非遗“活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以实施“宣传文化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聚焦文化传承和创新,精心打造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文化品牌,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工匠精神,赋能地方发展,在做“活”非遗文化和开展实践育人上取得显著成效,使传承非遗之美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做好“强队伍”文章

    学校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点,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聘请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大师张向东、杨金波、卢德淼、于铁军等知名人士,组建成“大师+技师+教师+学徒”式的精英团队,并给予非遗传承团队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截至2020年6月,通过非遗大师的精心帮带,教师钟惠辉、陈祖贵,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赵飞等4名学徒深受非遗文化的吸引和熏陶,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皮影影人制作和民间剪纸艺术第四代谱系传承人。目前,已有一批功底好、兴趣浓、有潜力的学生,正在大师工作室跟随大师学习。

    做好“重培育”文章

    学校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为过程,工艺产品为成果”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提升。为展示师生自己制作手工艺品的成果,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成果展厅,并将楼宇打造成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文化墙。目前,在张向东等4位大师的传授和指导下,学校专业教师、项目团队成员以及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的141名学生,不仅掌握了剪纸、影人设计制作、贝塑和石头创意、印染等工艺技巧,而且追求技能、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等工匠精神得到培育。他们通过实践制作出系列手工作品,在展厅和文化墙展出,得到学校师生、同行、嘉宾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截至目前,由学生设计的作品在全国美育成果展评比、全国金犊奖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38项的优秀成绩,涌现了一批工匠人才,其中,赵通、王萌等12名学生已成为高级设计师,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做好“浓氛围”文章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服务和普及推广工作,“请进来”“走出去”,让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师生展出的300余件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每年都吸引周边中小学生到校参观,累计接待参观者达2000余人次,逐渐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弘扬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播链条。同时,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一方面,项目团队学校为所在的旅游城市——秦皇岛的诸多景区开展“美颜”服务,组织师生用传承的手工技艺美化旅游景点,开发出扎染、陶艺、传统节日纪念品、木工艺饰品、原石工艺品以及贝塑工艺品6个系列的非遗衍生品与旅游工艺品等;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为贫困山区小学开展志愿支教服务,为地方贫困残疾人进行培训等。通过以上活动让人们学习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蕴藏在其背后的“工匠精神”。

    (赵建军 张 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