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中飞出梦想欢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是一朵,我是一朵,朵朵浪花汇入奔腾的大海;智慧为桨,梦想作帆,在结伴同行中编织纯真的情怀,滴水石穿本领大,美丽的浪花化作天边美丽的云彩……”这首《浪花朵朵》是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的校歌,轻松欢快的旋律里飘荡着学生的心声。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是每所学校都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重大教育命题。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始终追寻“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的办学愿景和精神,积极进取孕育教师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班级文化,让文化浸润校园,让教育鲜活灵动。同时,学校积极践行文化求内涵、教学求高效、师建求精英、德育求实效、活动求特色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在“螺旋式年段化育人”“主题整合教学”的教育创新实践中“慧心教书、爱心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本课程”“自主‘走班’选课”的参与体验中实现了“我愿意、我快乐、我能行”。

    上善若水 动静结合 挖掘文化内涵

    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创建于2012年8月,是兴庆区优质资源扩面工程学校,与兴庆区新渠稍小学实行集团化合并办学,实行总校+分校的办学格局。学校毗邻银川城市名片唐徕古渠,唐徕古渠灵动地诠释着“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学校也以“薪火唐徕、灵动回实”为内涵,象征博大包容、彰显奔流不息精神的“水文化”也应运而生。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以“水文化”入手,努力探索动静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走进学校大门,主题文化墙和依据空间位置设计的赋有现代气息的不锈钢斜亭格外引入注目,是学生读书、下棋的绝佳场所。5个橱窗里展示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影像和校园见闻。教学楼取名“芳泽”,寓意人品外有花卉芬芳之德、内有美玉润泽之质。“小海鸥”书角、“小书虫”书角设在楼梯口,学生随时可以拿起书阅读,“流动书袋”让“好书推荐”变得更加生动。班级门口设置了棋盘和棋子,楼道里摆放了益智学具,让日常学习更加灵慧。“河润”楼大厅的触摸屏电视,滚动播放“安全知识”和“文明习惯”动画片,融知识于趣味,让枯燥的知识信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心理自助仪可以帮助学生调节、舒缓、解除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还有介绍各民族特点和习俗的民族长廊,展示美术、书法、剪纸作品的艺术长廊……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的“静态”校园文化立足学生视角进行设计,注重文化内涵和美感,匠心独具的巧妙布置,让学生喜欢教育、融入教育、生长于教育,使校园每时、每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实现了整体性和艺术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在打造“静态”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基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从4个方面入手,系统规划、设计、开展实践活动,努力做到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一是水之德,通过“废品集结号”“浪花小超市”“班级妈妈”“爱心爸爸”以及校长讲故事、“小帽子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教育学生传递善意、内化美德、崇俭养善、尚廉行善、以理明善、以爱育善、善贵践行,涵养自信与美德。二是水之韧,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每一节课要训练、每一位教师有责任、每一天检查促落实、每一周评比见成效、每一学期展示见风采的工作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三是水之美,学校聚焦“一节”(即儿童节)、“两礼”(即启蒙之礼、毕业典礼)、“一核心”(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感觉自己是核心),通过“相约中国梦”“相约科技梦”等学生体验活动,让学生对学校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期待、对同伴充满友好,给他们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四是水之态,深入推动“灵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让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校本课程更加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童年的美好。

    智者乐水 灵动课程 加快素质提升

    课改的核心是课程,让课程真正关注学生成长需求,贴近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让学生参与体验课程,选择课程,热爱课程,成为课程的主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围绕“水文化”,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过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研讨,在团队的智慧分享中,2013年11月,学校确立了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为伙伴,集成校内外资源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探索中逐渐确定了两大类41门校本课程。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如何教”,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如何学”的需求却被忽视和淡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走班”选修制度,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责任担当,学会坚持不懈,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动手又动脑。随着校本课程日趋成熟,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因素,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观的改变,“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孩子为本”等先进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认知践行。

    每周五下午是校本课程时间,学生早早带上物品来到自己的课程班级,开始了“课程大‘走班’”。没有教师的催促,没有学习的厌倦,一个个脚步匆匆,充满喜悦和快乐。楼道内,舞姿翩翩,神采飞扬;教室内,丝竹声声,书墨飘香;操场上,银球闪烁,龙腾虎跃;电脑房里,键盘鼠标浅吟低唱……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学校自2013年开设了科技类校本课程,科技体育课程(航模、海模、无线电操纵、纸飞机系列、多米诺骨牌、快速魔方、车模等)与科技创客课程(小机床、奈特机器人、爱因斯坦爱科学、葡萄科技、3D打印等)协同并进,让生涩难懂的科技知识生动起来,不仅突破了硬件与软件衔接的障碍,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爱动手敢动脑的天性。学校先后获得全区青少年科技体育教育竞赛优秀组织奖、银川市科普创新学校等荣誉,一批学生在各项竞赛中摘得奖项。

    学校在推进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素质教育“接地气”、德育课程化、教师队伍建设有抓手、特色学校有内涵。学校还举办了成果展示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以课程小组的形式登台展示他们在校本课程中的收获,自信和快乐在脸上绽放,教师和家长则作为“观众”一起分享学生成长的进步。一位家长感慨地说:“形式是次要的,孩子能自信地站在台上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水润万物 教学相长 打造“生生课堂”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教学离不开的根本问题。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怎么教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造“生生课堂”,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因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在建校伊始,便邀请北京市西城区教科所原副所长王立军进行授课,指导课堂的变革——“带题授课”和“课型整合”,由此探索“生生课堂”的实施途径。“生生课堂”不仅关注人的发展,更关注人是怎样发展的。“生生课堂”中的第一个“生”指学生,即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优生和学困生;第二个“生”指生成,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学生与生成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教学相长。

    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依据课标、学生的年段特点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从关注教法转向关注学法,以“学案”为依托,通过学生“落笔”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变成学生的操作点呈现出来。学校采取带题授课的模式,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课题”,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抓住一幅画面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由会观察画面到有序表达,再到会想象画面并有内容可表达,进而到联想画面创造表达,同时进行“单元整合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表达习作能力,珍视学生独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数学学科教学方面,学校依托“学案”,打开思维的“黑箱”,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画出来或呈现出来,通过读、画、析、解、述,提高解题能力,从“学会”到“会学”,从教学习方法到达成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自信。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学习目标层次,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生生课堂”的实施和完善,学生与教师在“倾听—对话”“交流—合作”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学校还培养打造了一支师德过硬、师能突出、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批思考型、研究型、发展型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力量。

    (陈 春 金 利 金 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