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责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石向阳 绘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职能,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近日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这就说明,课程思政建设是整个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高度重视加强学校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导向。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个著名论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因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古往今来,在每一时代的每一个国家中,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社会稳定与进步的精神支柱,作为构筑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仍然处于民族国家的历史范畴,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教育包括专业教育,都要或旗帜鲜明或润物无声地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观念,作为维系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例如,美国在实施国民教育过程中就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所谓“美国精神”的宣扬以及渗透在其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反共产主义教育等,并将这种意识形态作为所谓普遍适用的标准,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种种思想渗透,甚至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宣示,要对抗美国社会中的任何社会主义因素,美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所谓“民主化、人道化、公开性”的改革“新思维”,使整个教育界出现了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目的的“合作教育学”思潮,最终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中的意识形态观念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所有教师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一切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都要改过来。

    任何种类的教育都渗透着一定的价值导向

    任何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既然是培养人,就必须有一定的标准。纵观人类的教育史,无论是具有显性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各类专业或技能教育,都必定内蕴着一定的价值导向。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能够传承千年,在于他明确宣示了教育中的一系列价值目标,而这些价值目标可以渗透到一切具体的教育门类中。譬如,孔子倡导“学而时习之”,并提出学习的境界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更把“仁者爱人”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些基本思想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传统,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邓稼先、南仁东、黄大年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但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发端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而文艺复兴正是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薄伽丘等人的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作品为载体,将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唤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美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用拉丁文写就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价值追求。而发生于17世纪英国的牛顿力学革命,不仅形成了求“真”的新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也推动人们观念发生变化,引导人们实现了从超验到现实的转变,从盲目信仰到理性信仰的转变,从神秘主义到自然主义的转变等,渗透在其间的社会价值追求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可见,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一切获得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更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有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有为人类幸福奉献的博大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的教学体系建设一定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类教育,一定要使德育贯穿于其他教育,实现价值取向上的统一,防止相互消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提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并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任何课程的教师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这是对教育规律和教师职责的深刻概述。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某一学科课程往往同某一教育类别相对应,但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它们的彼此联系。如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课当然要讲政治,而像数学、物理、化学、语言等方面的课程是智育课,音乐、美术等是美育课,智育课和美育课等主要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审美情趣,与思想政治无关。这不仅是对学科教育的误读,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事实上,任何种类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传递着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譬如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就始终渗透着“医乃仁术”的价值取向,唐代医家孙思邈写就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大医精诚论》,明确要求医者治病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所有患者都必须“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现代医学教育同样要培育学生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良好的医德风尚,善解人意的沟通能力,敏感细致的心理感受,温暖良正的人格形象。再譬如新闻学专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学生认同和遵循中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又譬如,经济学专业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认识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其实践运用,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唯此,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控制下的西方经济学,如新自由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消解,防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

    当今形势下,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目的就是妄图阻断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之路,遏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这也从反面警醒我们,科学无国界、科学运用有政治。中国的科技人员必须奋发自强,真正使中国强大起来。而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执笔:王向明 王昱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每周人物点评     下一篇:传统家训助力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