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助力立德树人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精华。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并将其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对于丰富当前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精忠报国之训培育爱国之德。“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传统家训认为家庭与国家是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爱国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一个有抱负的青年要胸怀天下,要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义不容辞担当大任。“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生”“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均是精忠报国思想的生动体现。这些家训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培育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
以刻苦勉学之训培育好学之德。传统家训有着非常丰富的励志勉学方面的内容,为培育当代青年的好学之德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进德修业是分内事,科名两字是身外事”,读书的目的是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明理识礼的君子;读书要广泛,除经典书目外,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之类的书籍亦当有所涉猎;读书要有恒,“读书不必急求进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学日进耳”;读书要透彻,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要彻底掌握书中的精髓,将书读懂、悟透;“读书贵在用世”,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读书与实践相互割裂,“只算做不曾读书之人”。古代家训中的为学之道,仍然值得今天借鉴。
以言而有信之训培育诚信之德。传统家训认为诚信品格养成要靠“自诚明”和“自明诚”。“自诚明”是诚信养成的内部条件,指人本身具有的诚实无欺、真实无妄的本性,强调人要在本心范围内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自明诚”是诚信修养的外部条件,人的诚信品德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外在的教育获得,人只有接受诚信教育,才能形成科学的诚信认知系统。在日常生活中,要重点围绕待人、处事等方面锤炼后辈的诚信品格;要诚于人,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不信,则交易绝”,要诚于事,如“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斗斛秤尺,俱要公平合市,不可过于低昂”。这些训诫所折射出的正是传统家训对诚信的追求。
以克勤克俭之训培育勤俭之德。传统家训格外重视培养子孙勤劳俭朴的品格,认为勤劳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家宝”,提倡“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勤劳还能使人明白事理,养成坚毅的品格,正如《双节堂庸训》强调的,“劳之不习,事理万不能通达。劳字所该甚广,而教幼子先自习力作、习礼节始”。关于节俭,传统家训一方面强调勿攀比,“休要看见人家穿好衣服便要作,住好房屋便要盖,使好家伙便要买”;另一方面提倡禁奢靡,如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必然导致生活的窘迫,正如《石林家训》强调的,“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以孝敬父母之训培育感恩之德。传统家训普遍认为子女要时时刻刻感恩父母,对父母尽孝。“子贫而断父母之养膳者,必非孝子”,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应该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以贫困为理由拒绝养亲是不道德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能反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对父母的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孝养层面,更为关键的是要突出一个诚字,时时刻刻将父母放在心上,在精神上愉悦父母。如《陆氏家制》认为“至如奉亲最急者,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白公家训》强调子女要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亲在堂时,竭力善事,如已辞世,又当想像亲心未毕之事而曲全之,既无愧于生前,又无愧于身后”。这些训诫有助于唤起当代青年的角色意识,帮助青年养成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知恩图报的道德人格。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转化研究”[16YJC710017]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