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成立以来,学院一直秉承“融汇中外,博通古今”的办学理念,营造了中外学生和而不同的多元“容·和”育人环境。
在浙师国际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服务“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和以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倡议,十几年来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省汉语国际师资培养的引领者,不仅形成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还依托浙江经济优势和义乌区域优势建有面向留学生的汉语言(商务汉语)本科专业和短期语言进修项目。此外,学院建有“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两个新型智库平台,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建立了“汉语国际传播联合研究中心”,出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年刊,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力。
近年来,学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以非洲特色为亮点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以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卓越汉语国际师资为主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汉语国际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是2002年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2013年由原非师范性质的对外汉语专业改为师范性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9年开始招收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点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专业博士。在发展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始终以培养具有深厚的汉语文化基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办学目标,先后获批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十三五”新兴特色专业,2019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9年《中国大学评价》中,等级为A+,位列全国283所高校同专业第12名,居浙江省属高校之首。在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整体实力为5颗星,位列全国353所高校同专业第7名、浙江省高校首位。
聚焦国际化师资建设
增进人文交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一支年轻精干、国际化程度高的专职教师队伍,34名教师中拥有海外学历、教学及其他工作经历的占75%,其中赴非教师占37.5%。学院一直大力支持专业教师海外深造,鼓励教师赴非任教,丰富非洲汉语教学经验。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奋斗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孔子学院的优秀教师,其中1人获喀麦隆总统金质勋章,1人被评为“文明之光·2018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孔子学院“优秀中方院长”1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人,切实促进了中非人文交流。出国工作、访学教师以“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为核心开展研究,“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章程比较研究”“非洲语言政策与规划发展变革研究”“非洲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研究”等多个相关课题获国家级别或省部级立项,《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发展路径》《以语言互联互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多个研究报告得到孔子学院总部、中国侨联等部门重视并采纳,得到中央领导批示。
聚焦融合性育人平台
推进立德树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包容理解、和而不同”的“容·和”理念,联通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打造中外融合的育人平台,培养学生“6C”(Chinese,Culture,Communication,Comparison,Compassion,Community)兼备的综合素养,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在课程设置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构建了以非洲特色课程群为核心的跨文化课程体系,依托国际化程度高、非洲特色鲜明的师资力量,注重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设了“非洲社会与文化”“非洲国家语言政策和汉语推广”等选修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从事中外人文交流与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有机转化,反哺教学,以非洲经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以非洲情怀铸造学生的使命担当,言传身教,将价值观、使命感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化到课程教学中。此外,专业还开设了“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等4门全英文课程以及“中国文化经典选读”等5门双语课程,以夯实学生汉语与英语的双语基础,扩宽中外文化知识,形成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国际化与区域化并重、文化自主性意识与跨文化传播意识并重的国际汉语师资三大核心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辟了广阔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汉语学习加油站”由学院师生担任志愿者,配合常规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为各国留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活动;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大型活动招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与策划和组织;“国际青年说”“爱博才会赢”等论坛和“砺学”读书会、光年书舍,为学生创设了激发学术思考、交流学术思想的多维空间。常态化的课外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和技巧,也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了中外学生互助共赢的育人效果。
专业还全力推动海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喀麦隆、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建有7个海外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海外实习的多种选择,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汉语教学实践,在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和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中提高综合素养,锻炼处理国际化事务的综合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促进成效落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育人成效明显。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金华市侨资企业发展现状及其与地方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留学生之家——搭建来华留学生生活学习全方位平台”等多个项目获省部级立项。学生继续深造率连续7年名列全校首位,学生到全球排名前100的名校以及国内一流高校继续攻读汉语教学相关专业。85%左右的学生获得汉语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毕业生流向多元,除了在国内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和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更有学生以汉语志愿者的身份到海外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任教。2009年,为服务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学院决定向非洲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20年,国际学院已累计向海外派出志愿者260人,他们的足迹遍布4大洲13个国家,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志愿者是学院自己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他们将传播中国文化视为己任,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使命,履行了年轻汉语国际教师的责任担当。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还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的工作力度,留学生人数攀升,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力争把他们培养成稳定的海外汉语师资力量。曾获2018年国家教育部门“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一等奖、2019年全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留学生组三等奖等。毕业生中已有部分人在自己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还有学生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有志于成为他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将切实缓解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短缺,保证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聚焦品牌化发展意识
推进专业改革
未来几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进一步密切对接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专业改革。
首先,以“汉语+”打造应用型非洲特色汉语国际教育示范品牌。以非洲特色为切入点,完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优化“本—硕—博”分层次、一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本—硕—博”汉语国际教育尖端人才培养的绿色直通车,在本科阶段就为培养涉非汉语国际教育和管理人才奠定基础,构建起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结构,铸造人才的国际视野与使命担当。
其次,提升师资团队水平,打造涉非和“一带一路”汉语教育名师及汉语推广专家智库。以更大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研究和教学,加强与非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重点推进孔子学院发展战略、非洲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汉语学习国际服务等问题的研究,提高科研反哺能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线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增加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基地数量,提升实践质量;全力建设“一平台一社区”,即国家级别汉语国际教育模拟仿真实践平台及面向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汉语在线服务社区。
最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通过设立“创新工作室”,以导师制带领本科生早进课题、早做研究,引导学生将汉语国际教育与“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领域贯通起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科研初体验;实施专业能力达标考核标准,通过诗文诵读、演讲等实践环节夯实学生师范技能,进一步发挥国际文化节、汉语加油站等实践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创新创业实绩。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应中外人文交流的需求而产生,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迅速发展。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持续推动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国家和时代培养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