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育人生态 静待未来花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呈现,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品位和发展水平。

    适应时代发展的初中生有什么特质?如何培养?新建学校的生源有哪些特点?教师有哪些特点?学校想要培养的初中生应具备哪些特质?如何在家长需求和社会期待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办学伊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在现实追问中逐渐明确学校的文化特征:以生态教育为主轴,培养素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以慧眼识金的智慧和静待花开的耐心培养学生,遵循学生的天性和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初中3年得到更好的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创建于2014年,学生80%以上是新苏州市民子女。建校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家园,并以“习惯、兴趣、方法、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学子。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苏州市生态阅读课程基地、苏州市中华经典诵读基地、苏州市创客实践实验学校、苏州市家庭教育优秀项目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构建体系化生态德育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根据学生差异性大的特点,紧紧围绕习惯养成,以“礼仪教育”为先导,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养成文明习惯,将来成为懂礼貌、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益、对人类有贡献的栋梁之材。

    每年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召开家长会,请家长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家校合力在习惯养成上达成共识。开学第一周,举行为期一周的“外正行,内正心”礼仪军训活动,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个方面24条逐一训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以3周为一个评价周期,直到养成良好习惯。期中考试后开展校风整顿行动,再对每个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价”。期末考试后,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坚持3年,一以贯之,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养成一身好习惯升入高一级学校。

    学校根据初中生成长需求,将3年的德育活动课程化,从通识性必修课程和兴趣性选修课程两个层面,开发了“三礼四节”活动课程(“入学礼、青春礼、毕业礼”“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庭教育、心理成长、班级建设、生态阅读等一系列课程活动。按照系列化、主题化、活动化、课程化的思路对德育活动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生态德育活动体系。同时,通过横幅、橱窗、板报等,做好校园文化布置;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周,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团体、个人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是生态德育的重要参与者。学校积极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理解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品德培养。通过家委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沙龙等活动。每周一下午校长接待日,面对面解答家长的困惑,指导家庭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方法,打开家校合作共育的局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场,营造全方位、全天候的育人氛围。

    生态德育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立德树人做扎实了,初中生的习惯和品德培养有了肥沃的土壤,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保障。

    探索学习型生态课堂

    课堂是成长的主阵地,优质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一辈子的财富。学校以“水石课堂”为核心开展了生态课堂教育模式探索,以活动充分(如水的灵动)、训练有效(如石的沉稳)为课堂教学观察指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力为核心,提出了初一“五个一”(习惯),初二“五个二”(习惯),初三“六个三”(习惯)等课堂教学行为指导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适应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需要,学校将初中课堂培养能力的目标确定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个方面。努力在课堂教学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3个节点上发力,各学科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生态课堂模型。

    在南师大专家指导下,学校探索各学科生态课堂模式研究,构建了“导学案—思维型”的水石课堂模式。课堂研讨进一步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落实上,为学校生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首先是将教材校本化,开发成指导学生自学的导学案,教师借鉴各地合作学习的经验,不断修改适应本校学生自学的导学案。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再其次是课堂的转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运用,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交流、探究、质疑、提问的机会,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各学科生态课堂的探索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例如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型,数学的“5W1H问题化”课型,道德与法治的“多元互动”课型,理化生的“三问三自”课型等。学校为了提高生态课堂的实践水平,组织联盟学校“好课节”活动,推选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生机勃勃的生态课堂教学研究氛围已然形成。

    开发育人的生态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标志。石湖中学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社团活动特色化3个方面,开发育人的生态课程。

    学校开发的首本校本课程教材是《初中生健美操》,在初一年级普及健美操学习,成立健美操队,培养了一批热爱健美操的学生,健美操社团也获得了苏州市“十佳社团”称号。校啦啦操队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别比赛冠军,参加日本东京锦标赛获得团体特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激励更多学生挑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为了落实生态课堂研究和新教师培养,学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上。道德与法治备课组率先实施,教师们在假期各自备课,开学后二次备课,不断适应学习需求和命题方向,捕捉社会热点,及时组织师生讨论。课堂实施后再次备课,自编的校本教材助力学生取得好成绩。化学、历史、数学、语文等备课组也开发了自己的校本教材,教学成绩斐然。

    对班主任来说,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将日常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赋予课程的价值和育人的意义,可以不断累积班级建设和个别教育的经验,实现育人能力从1到N的提升。学校每年开设近40个社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2019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

    生态阅读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是学校的两个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技兴趣。学校在各学科中推行生态阅读,鼓励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延伸出去。学校提供阅读空间和材料,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宽度,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和深厚的文化,阅读与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科技活动课程是在科技社团的基础上,开发了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车辆模型、建筑建模等多个科技活动项目,一批批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科技素养和动手动脑能力,对理科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未来科技”机器人科技社团是苏州市十佳社团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绿树成荫,取自胡适“勤、谨、和、缓”治学习惯的四园和朱熹读书有感的“半亩方塘”后花园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错落有致。校园走廊、图书角、荣誉墙、成长树等处处有学生的文化印记,是苏州市极具人气的新现代校园。

    学校形成了一套促进教师成长的生态体系,比如每月举办两次“石湖大讲堂”,以备课、上课、命题、班主任、科研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带动新老教师积极参与,教师成长态势生机勃勃,师资团队迅速成长。姑苏教育领军人才、东吴教育人才、吴中好人等教师荣誉均花落石湖。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的生态教育遵从育人规律,秉持“恒”的校训,将人的成长作为学校的核心追求,努力营造促进成长的教育生态场,让沉浸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学校恰如一本打开的教科书,每天以文明、整洁、进取、优美的氛围,激励学生“发现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成为“阳光、自信、有梦想、善表达”的现代中学生。

    育人是一项恒久的事业,石湖中学全体师生将保持恒常之心,在生态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潮头登高再击桨,驶向美丽的生态彼岸,谱写出更为宏阔壮丽的生态教育篇章!

    (徐正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