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思且辨且行 赋能生命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上海市松江区民办茸一中学,通过开展“思辨课程”,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关注每一名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上海之根,文明松江。上海市松江区民办茸一中学创办于1993年,是一所由松江区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初中民办学校,是上海市松江一中教育集团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阳光少年”为育人目标,秉承“尚德、博学、求实、创新”8字校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松江区前茅。学校现有教职工90人,在校学生1087人,分4个年级共24个班。教师爱岗敬业、学生乐善好学,是松江区拥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质民办学校。

    建校20余年来,茸一中学关注每一名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通过“生涯规划”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师生探究共同体”,铺设思辨课程、跨界课程、英语戏剧、人工智能等多元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赋能。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源群体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历练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了教师特色教学、因材施教的实力。根植于学校文化的师生互促关系,使得双方相互成就。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致力于变革育人方式,教育引导大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茸一中学一直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学校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智慧课程,并且精心打造了批判性思辨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即思考辨析,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校长任丽菊认为:在面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时,学生需要一手持“矛”、一手把“盾”,“矛”和“盾”分别对应着学习力和思考力;当应对事情时,无论是“福”是“祸”,都能够淡定地一手持“矛”、一手把“盾”,这“矛”与“盾”就是思辨思维。未来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只有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才能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释放无限的潜能,助力学生获得更多应对未来的筹码。

    培育“批判性思维” 创设“森林式”教育生态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主席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朱光潜则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他们的言论侧重点不同,却讲出了同一个道理:好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的培养上有更多进益。

    如何创设“森林式”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助力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茸一中学主张“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这是一种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具备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关乎如何在观察、交流和思考中获得信息,并且能积极巧妙地分析、评估和运用信息,从而形成个人思考、指导个人行为。它的作用往往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广泛地决定着人的思想深度、精度和广度。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成绩之外,学生更重要的特质即为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只有拥有健全的价值观、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才能够成为人生道路上真正的强者。每个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只有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才能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释放无限的潜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助力。茸一中学热情拥抱互联网,借助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发展,打造思辨课程的网络阵地。学校通过引进腾讯智慧校园,着力推进“一堂课”智化研究,实现线下课堂、线上资源和教育场域的互联互通,推动实现高效课堂,畅通家校一体化路径。

    网上思辨课程 慕课背景下的新尝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考验。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示:调整学校开学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教学就成为保证教学任务平稳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茸一中学青年教师团队自主开发了“‘蝠’祸相倚——面对疫情我们在思考综合素养之思辨课程群”,利用时事向学生讲授思辨分析、应对危机的思维和能力。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慕课”平台,学生可以登录茸一中学校园网随时“观课”。

    这一课程的开发,正是茸一中学思辨课程思维在教学中的实践成果。课程贴近生活,利用“社会”这本打开的教科书,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判断力、实践探索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课程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科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跨时空学习,以科学的方式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主题探究。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探究方法、交流成果、总结反思。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研究的经验,在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归纳中锻炼思考判断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长,在主动参与中体验乐趣。

    (3)评价激励。以过程性和多元性为原则,鼓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通过评价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激发其内在的发展驱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的人,更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情怀的人,更多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课程紧扣疫情 凸显跨界与融合

    课程主要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综合了9个学科,分别是心理、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历史、科学、地理、语言素养、体育。课程开发由“小青橙”学研团队承担,共计20人参与,由区级班主任工作室带头人等青年教师研发。教师们通过积极的研讨,编排课程紧扣疫情,课程设计凸显跨界融合特色。针对学生长时间宅在家易产生疫情恐慌、体质下降等问题,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症下药”,以课程作补药,助益学生身心健康。

    心理课程:觉察自身情绪,发现生命觉醒

    心理课程,面对学生出现的焦虑、无聊等负面情绪,通过课程带给学生一场心灵SPA。在“疫情下的情绪管理”这一主题下设计了“情绪管理之认识、觉察情绪”“疫情下的情绪调节”“与你遇见,‘疫’起相爱”3个专题,层层递进,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发现生命觉醒。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主观体验、生理体验和身体反应);尝试每天觉察自己的情绪,并对其进行命名;每天记录自己的3件好事,分享3种疫情防控期间的“遇见”,借由“遇见”,进一步分享其中的“看见”,让学生感知与疫情共处的日子带给自己怎样的生命觉醒,并利用文章、图画、小报或者思维导图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将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一系列的心理课程专题,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在当前形势下的应激情绪反应,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调节情绪,引导学生从“消极”中寻找“积极”,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积极情绪,提升特殊时期的生活幸福感。

    美术课程:科学理性对待蝙蝠,提高艺术认知

    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蝙蝠纹”“‘纳福迎祥’共抗疫情”“比较东西方文化中的蝠文化”“世界名画史中的大瘟疫”“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5个专题。让学生收集蝙蝠纹的图片资料,亲自设计蝙蝠纹并用剪纸制作,寻找以蝙蝠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并尝试制作以“纳福迎祥”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蝙蝠纹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比较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蝙蝠态度的异同,思考应该如何科学理性地对待蝙蝠,并思考艺术在灾难时期可以做些什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