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扶贫战线上,教育系统广大共产党员坚守使命、尽心尽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是中国共产党99岁生日,本报推出七一特刊,讲述6名教育系统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借此,让我们向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教育系统党员致敬!
北京林业大学驻内蒙古兴安盟远新村第一书记张骅:
“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
本报记者 施剑松
2020年初,北京林业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张骅在内蒙古兴安盟远新村两年驻村任职到期,正赶上孩子出生。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导致村里农产品滞销。一边是刚刚脱贫的远新村,一边是刚分娩的妻子,内心的挣扎没有持续太久,他主动延期,赶回村里。
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他发起当地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协会,对接北京市场。他亲自当主播,一场直播吸引20万人观看,销售30余万元。随后,他广泛动员,完成销售230万元,600多名群众受益。
2017年底,正筹备婚事的张骅得知了将被选派为第一书记的消息,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国家培养多年的博士,我不上谁上!”
刚开始入户时,群众只讲恭维话,甚至有人背后议论“这小伙子估计是来镀金的,咱可不能多说啥”。为了让群众信任,他从小事做起。部分群众穿衣难,他发动学校师生为远新村贫困群众捐赠900余件衣物和49床夏凉被;玉米黏虫病暴发,他协调无人机全村喷防……一件件实事,让张骅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就缺乏造血机制。2018年经过调研,他决定组建合作社,带动村民改变种植方式。可是第一步就遇到问题,原计划入社的13名村民听说要真金白银入股时大部分打了退堂鼓。为了打开局面,他自己投钱不要股权,自费采购种子化肥。
合作社成立后,他带领社员攻克黑糯玉米种植难题,搭建电商平台,把“远新”牌五谷杂粮卖到全国20多个城市。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2019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大关,创造就业岗位24个,土地亩产值由800元增至2400元。三年时间,远新村以满分成绩全面脱贫摘帽,由国家级贫困村成长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国家森林乡村、自治区“三务公开”示范点。
河北省教育厅驻涞源县南马庄村第一书记智学:
“省城干部”赢得村民心
本报记者 周洪松
“没想到能分那么多钱!”不久前,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村养猪场第一批生猪出栏,利润95%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苏计海拿着到手的7000元钱,脸上笑开了花。
2018年3月以来,河北省教育厅驻南马庄村第一书记智学带领工作队,干实事谋真章,改变了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刚驻村时,我们在街上跟老百姓打招呼都没人理。还有人嘀咕‘这几个细皮嫩肉的省城干部能干成啥事?’”队员李琦笑说。
只能用行动说话。智学带着队员入农家户,说农民话,解农民情,办农家事,累计步行6200多公里,脸晒得黝黑,鞋子跑坏了好几双。在处理50余次村民矛盾后,村民开始对他们另眼相看。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重要抓手。两年来,智学和队员们争取到1000多万元资金,为南马庄建成1000头规模养猪场2个、3万只规模养鸡场2个、42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1个、55千伏屋顶光伏1座、箱包厂1个,还争取120万元建成8个食用菌大棚,将于今年投产运营。
今年,养猪场首批2000头生猪出栏,毛收入100多万元;养鸡场已出栏肉鸡三批,收益约45万元;箱包厂净收入3.5万元,光伏产业收益76万元。
光伏发电和手工业保稳、养殖业增收、种植业绿色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结构逐渐成形。“工作队扶贫实现了‘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村党支部书记杨拴丑话语间对智学充满钦佩。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提高质量,优化师资是关键。
在智学积极协调下,400余名特岗教师成为涞源县师资生力军,村小教师50人次赴石家庄、保定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联系河北师大附小帮扶共建。
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坐落山阴,面积狭小且紧邻207国道,少阳光、不安全。智学和队员协调有关部门,决定迁建一座现代化标准化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目前,项目已完成选址、征地及教学楼、宿舍楼等设计工作,计划于明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南马庄村223户403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整村脱贫出列。
河南理工大学驻博爱县南朱营村第一书记杨波:
“火车头”领贫困村出列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徐春浩
因孩子上学致贫的84户家庭,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领取65500元资助金;因病致贫的群众,全部纳入新农合医保,大病报销比例超过90%,并领到救助金30500元……
“困扰群众多年的‘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解决了,我们最感谢的就是杨书记!”近日,一见到记者,河南博爱县南朱营村党支部书记余爱理就高兴地说。
“杨书记”就是河南理工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杨波。
2017年11月,一到南朱营村,杨波就深入贫困群众家里开展“三访三问”工作,通过访前任问思路、访专家问规划、访村民问需求,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把村里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希望需求等搞得一清二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波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协助镇党工委推选产生了年龄结构合理、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并通过“五个一”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现。2018年村党支部获评全市“十佳先进基层党支部”。
杨波还通过多方努力,申请资金600余万元,修建村内污水处理站,硬化道路5.6公里;完成村民吃水井、242户旱厕改造、天然气入村入户等惠民工程建设;组织干部群众种植景观树、果树、花草苗木等3000余棵……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抓手。”通过工作实践,杨波深有感触。立足当地实际,他把发展产业作为工作重心。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和南朱营村的优势,他推动脱贫致富方式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他还筹资840余万元,建成了10个高标准日光棚蔬菜种植基地,以及占地近200亩的水果观光采摘基地、占地15亩的农耕体验园……
短短两年多时间,全村贫困群众由原来的106户461人,减少到目前的6户14人,村集体收入达到27万元,2018年,南朱营村退出省级贫困村序列。
山东省教育厅驻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第一书记刘天华:
脱贫秘密是狠抓党建
本报记者 张兴华
“他来我们村满打满算一年零两个月,就让我们村改变了模样,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的村民这样说。
2019年4月,刚从部队转业一年多的刘天华被山东省教育厅选派到胡庄村。驻村以来,刘天华400多天没有睡一个安稳觉,白天到田间地头考察,晚上逐户走访老党员、老村委、贫困户。他雷厉风行,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军人硬汉”。
胡庄村是省里挂名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刘天华理出了思路——从党建入手。
他首先加强村支部建设,研究制定了“支部工作准则”,紧紧抓牢刚上任不久的村致富带头人、支部书记胡宣峰这只“头雁”。同时,选拔两名致富带头人和两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的后备力量重点培养,把“战斗堡垒”搞坚强。
他还定期组织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张贴“共产党员户”为党员“亮身份”,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强化了党员意识和表率作用,凝聚了人心和士气,夯实了组织根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