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疯狂为哪般
为爱痴狂,“饭圈”“怪”现象有原因
“饭圈”在很多人眼中是疯狂的,人们难以理解这个群体出钱出力为“陌生人”陪伴守候、痴笑落泪。其实,粉丝与偶像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这与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发展有关。妈妈粉、姐姐粉、女友粉等,正是粉丝在与偶像的“亲密关系”中,对自我身份的想象。亲密关系是人类相处的关系模式,强调关系双方的依赖程度,有时专指恋人和夫妻之间的关系,根本上是情感交流问题,但同时也涉及特权和责任,忠诚是亲密关系的核心矛盾。人类有依恋他人的本能,即使没有现实交往,粉丝还是能够亲切感受到他们喜爱的明星,并渴望某种“亲密关系”。在前互联网时代,粉丝仰望、凝视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偶像明星,此时粉丝对明星的喜爱以个体化、单向式为主。网络媒介促成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粉丝开始前所未有地参与到偶像明星的制造中。Web1.0时代,粉丝通过BBS论坛分享与偶像相关的信息,建立“饭圈”的最初连接。Web2.0时借助微博、微信等功能更为多元的社交平台,在连接基础上,粉丝进一步协商、协作,成为能够有效组织线上线下应援活动的社群,由此双方互动也变得简单易行且尤为必要。不过,“饭圈”的初心是爱,对偶像的喜爱、迷恋等情感因素是“饭圈”建立、行动的原动力,同时粉丝也渴望在互动中获得更多来自偶像的情感回报。粉丝参与偶像“养成”过程,双方互动制造了情感依恋、信任和虚幻的亲密感。没有粉丝的参与,孟美岐、蔡徐坤可能无法在《创造101》《偶像练习生》中出道,时代峰峻能够成功打造TFboys,也是粉丝十余年情感、金钱等多方面资本投入的结果。参与式陪伴制造了“饭圈”粉丝与偶像的情感依恋和“亲密关系”。
爱,难免产生非理性的情感冲动,然而真正使粉丝痴狂、疯狂的,则是资本的推波助澜。“流量变现”的商业规律并不满足于粉丝一般性的参与,在娱乐产业制定的游戏规则中,粉丝只有长期、深度地进行物质和情感消费,才能将爱兑现成偶像的商业成功。“饭圈”因此成为具备高效组织动员和集体行动能力的社群,线上打榜做数据,线下应援做公益,殚精竭虑助偶像出道不说,还要长期为偶像影视作品的票房、播放量出钱,为偶像热度、话题出力。另一方面,出于市场压力和经纪公司要求,偶像也增加了与粉丝的互动量和互动方式。特别是偶像日常生活的曝光,强化了粉丝与偶像情感联系的“真实”感,互动和参与改变了粉丝的心理预设和情感需求,粉丝的爱不再止于对偶像的仰视、追逐,自家爱豆(idol,粉丝对偶像的称呼)成了儿子、弟弟、老公或者男朋友,亲密关系的想象有时衍生为责任,粉丝因此自觉承担起保护偶像的责任,甚至发生与资本和经纪公司的对抗。由此,便能解释TFboys粉丝在偶像生日会赠送别墅终身使用权、在纽约时代广场LED投放生日贺图等路人眼中“不靠谱”的行为。但有时,粉丝会产生有权介入偶像生活的想象,当粉丝对偶像私密个人生活,如婚姻恋爱等指手画脚,或者为维护自家偶像毫无原则、使用网络暴力攻击他人时,“以爱之名”的行为却可能引起大众或偶像自身不满,甚至殃及他们所钟爱的偶像。
娱乐资本、媒介资本利用粉丝对偶像不计回报的情感付出,获得源源不断的商业回报。娱乐公司、节目策划竞争机制,使粉丝大量深度、持久卷入情感、精力和金钱。粉丝“爆肝”(指以损伤健康为代价给爱豆做数据)为偶像打投(指为偶像排行榜投票),借“花呗”“网贷”投票送偶像出道,“代拍”(在机场、演出场所拍摄偶像照片,粉丝预约、购买)业务迅速兴起……这些遭到舆论和社会批评甚至谴责的“饭圈”怪现象,为大众所不能理解、不屑一顾的“饭圈”行为,正是娱乐资本对粉丝亲密情感的大肆利用,粉丝也并非完全不自知,但仍深陷其中“为爱痴狂”。
娱乐,也是粉丝参与世界的方式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指出,互联网可以让上百万人共同推动巨大的事业,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爱。互联网不仅使粉丝完成从旁观“追星”到参与“造星”的身份晋级,在媒介融合时代,“饭圈”还展现出青年作为社会力量的影响力,甚至也一度令主流媒体和大众刮目相看。
2016年初,“饭圈”“迷妹”因台独言论化身“小粉红”(指网络上一些“常识比较欠缺、情绪又非常激动的爱国兼追星ACG少女”),参与互联网“帝吧出征”事件,震惊舆论。“国家面前无爱豆”的表述,刷新了文化精英对粉丝群体的认识,“饭圈女孩”所代表的新一代青年爱国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引发各方舆论关注。2019年8月,因偶像遭到不公平待遇,激起“饭圈女孩”连同“帝吧”粉丝在互联网以大规模“屠版、控评、举报、拉锯战”等方式表达爱国援港。“饭圈女孩支援香港,守护‘阿中哥哥’”的网络“出征”行动,获得《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新媒体平台的报道和转发。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饭圈女孩”成为驰援湖北、武汉最早、最有效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出现后已有302家粉丝群体,发起捐款捐物393次。不同于以往的“敌意、霸权和父权”的网络攻击,“饭圈”粉丝及青年网民将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亚文化结合起来,网络民族主义研究者将其阐释为“情感化游戏的实践方式”。面对严肃的国家政治问题,粉丝大规模的网络出征行为往往使用“爱”之话语,凸显“爱”之愉悦的正向情感诉求;同时,以游戏化的行动策略,利用网络规则组织有效行动,粉丝以游戏逻辑扮演“爱国的出征者”角色。或将对偶像的爱和为偶像应援活动所积累的经验,组织动员线下集体行动,他们可能是个人出于好玩而参与行动,但在参与行动中可能激发集体责任感。
“饭圈”在陪伴偶像、为偶像应援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存在感,粉丝借由参与偶像的成长和完善过程,完成自身认识世界的深层指向。粉丝文化是一种“为我所用”的文化,粉丝制作、分享有关偶像的视频图片,其意义不仅是粉丝文本的再生,而且是自我意义和身份的确认。粉丝是将个体经验甚至个人梦想和期待融合在偶像的成长过程中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虚拟空间,对青少年而言,网络也是建立和展开各种人际关系的强大媒介。“饭圈”因为偶像聚集分享、集体行动,成为一个个巨大的权力场域,一方面,互联网不断扩大圈子文化的大众化,Web3.0大数据时代,经由智能化算法推荐,大量有共同追星趣味的粉丝被更轻易地聚集为“趣缘”社群。另一方面,青年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对新的社会组织和动员形式的拓展,情感性、娱乐和游戏性的集体行为特征,正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既包括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力和青年形象,同时在娱乐、情感、游戏机制的推动下,也可能聚集发酵为破坏力量,或滋生诸多“怪现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伤及无辜”。
网络放大“爱”的能量,也可能加倍“疯狂”的破坏力。但是,正如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早在其研究中提到的,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比例越来越大的年轻人感到娱乐媒体而不是传统新闻业更全面地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事件的看法。娱乐媒体或以娱乐为基本诉求的社群信息分享,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青年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的主要方式。“饭圈”追星娱乐,也关心世界。情感驱动和游戏逻辑是“饭圈”等网络社群集体行动,尤其是网络行动的显要特征,“饭圈”等青年文化现象也因此显得更加复杂,无论追星的娱乐行为,还是爱国的网络集体行动,都因媒介和资本的因素显露出某种“疯狂”,这是当下青年文化、网络文化的特征,对此,既应保持警醒与反思之心,也需要以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眼光观察思考。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