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鹂岛文化”:“田野学习”和儿童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京栖霞区八卦洲中心小学地处“江中鹂岛”八卦洲,岛上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水系纵横、桥梁密布,是一方难得的世外桃源。学校充分挖掘八卦洲的地域特色资源,尊重儿童年龄与认知规律,寻找到田野学习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契合点和关联处,构建“鹂岛文化”,让教学场所从教室走向田野,让“田野之声”陪伴学生成长。

    缘起:

    回归自然,“让儿童多一些‘野味’”

    陶行知说:“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学校构建的“鹂岛文化”是在借鉴传承卢梭的“自然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苏霍姆林斯基的“蓝天下的课堂”——引导孩子观察蓝天下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

    “鹂岛文化”呼吁“让儿童多一些‘野味’”,让学生在乡村、田野的味道,鱼虾的腥味,野花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中得到自然生长;也是对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儿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因为远离美丽的田野缺失了生命中应该具有的那一份“野性”现状的反思,希望创造出现代化、田园化、优质化有机整合的乡村自然教育新样本。

    启动:

    “四化”构建“蓝天下的自然教育

    物态文化立人:“自然”为基石,“文化”为原料,“野韵”为蓝图。

    学校以自然为基石,以文化为原料,以野韵为蓝图,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走进校园,“鹂岛文化十二景”——“田园野趣”“欢乐腰鼓”“江桥壁画”“紫藤诗廊”“印象画廊”“碧波鼓廊”“诗缘亭”“绘心榭”“水韵池”“太极墙”“鸟的天堂”“读书吧”尽收眼底,让师生饱览江桥之貌,品味诗画之妙,与自然和谐相处;走进“春芽班”的教室,立马感受到“芽”所象征的不断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可谓“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走进校园,学校建有“小小农民画工作室”“水环境研究所”“桥韵体验馆”三大场馆。来到校外,学校还建成“八野种植基地”作为学生们劳动、研究的“试验地”,将来还要规划建成占地70亩的大型“野趣园”,分为养殖天地、种植天地、娱乐天地、生活天地,让学生们在“野趣园”中自由地摸鱼、捉螃蟹、喂鸽子、拔萝卜,尽享“野趣”,也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文化立人:“鹂岛野韵”系列校本课程育核心素养。

    学校将田野资源引入课堂,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开发和实施“鹂岛野韵”系列校本课程。

    学校研发了六大课程板块,一是乡野童趣:即开发具有乡村特点的与农耕生活相联系的特色系列活动,如摘南瓜、挖土豆、起花生等;二是“八野”情趣:围绕8种野菜(芦蒿、马兰头、荠菜、枸杞、苜蓿、香椿、马齿苋、菊花脑)建构“八野”种植课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种植,像无土栽培等,同时学会采摘和烹饪野菜;三是田园诗文:“鹂岛”上田园乡村风光诗情画意,为吟诗作对创造了天然条件,学校成立“田园诗文赏析社”,让学生赏析古今中外的田园诗文,尝试创作田园诗文,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四是“小小农民画”:画韵社团的“小画家”们,在农民画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拿起手中的画笔,用农民画的独特手法描绘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近几年,学生共创作几百幅农民画作品,其中100多幅在全国、省、市、区获奖,特别是单文静同学的作品《绿水青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儿童公益画征集活动中成功入选(全国共征集9幅);五是江水探究:八卦洲是长江第三大岛,随着时代的发展,岛上江河、池塘的水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江韵研究所的“环保小卫士”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近身边的大江与小河,进行环境调查、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并尝试生物治理;六是“小小建桥师”:桥韵研究所的“小小建桥师”们充分利用八卦洲丰富的桥文化资源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像探索桥的历史,认知桥的构造,动手制作桥模型等,提升了科技素养,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也屡获佳绩。

    “鹂岛野韵”系列校本课程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纯文本形态,像自主开发的“江韵”“桥韵”“野韵”“画韵”“诗韵”等校本课程;第二种是数字化形态,像在学校官网上专门开辟“鹂岛野韵”特色课程数字化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课堂文化立人:顺乎自然,建立“田野里的教学”新样态。

    学校借鉴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课堂”教育实践,建立“田野里的教学”新样态,让教学场所走向田野,让教学内容走向学生生活,让学习方式走向合作探究。

    “野韵一刻”:将农村田园资源融入课堂,让课堂充满儿童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例如围绕一个话题可以自由想象等,活跃思维。

    “田园采风”:田园是艺术学习的“课堂”,采风是艺术感知的有效手段,给艺术学习注入更多的灵感,像以风土人情为线索的艺术采风,让游水乡、忆流年、访民间、绘家风等主题绘画成为家乡风土人情的亮丽名片。

    “田园数学”:田园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学校已开设60多节相关课例。2019年11月,唐梦月、林姝两位教师面向南京市小学数学卓越骨干教师培训班,分别开设“田野里的数学教学”——“估算萝卜地的产量”“公顷的再认识”两节课,带领学生进入田间地头测量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了数学素养,在“数学与生活”作品竞赛中,有100多人获奖。

    “田园实验室”:实践出真知,学校经常以田野为场域,以自然为资源,开展科学实验,已进行了50多场实验,学生到田野中观察多种植物、果实或种子,探究土壤的成分,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在田园中贴近科学。

    “田园小脚丫行走课堂”:“鹂岛小脚丫”行走课程是从社会技能和社会公德两个维度设计的,近年来,“鹂岛小脚丫”行走班级层面已经开展了16场活动,参与的学生达到400多人次,参加的家长志愿者100多人次,经过活动的锻炼,学生和家长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活动文化立人:“鹂岛野韵”4项,携手自然,与自由相伴。

    “没亲近泥土的童年即没有真正的童年。”学校根据鹂岛春、夏、秋、冬四季的特质与韵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挖掘出“鹂岛野韵”4项特色活动。   

    “田野远足”:春天是踏青的季节。“鹂岛小脚丫”远足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己设计路线和队旗,徒步美丽的“鹂岛”,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磨炼意志。

    “田野种植”:夏天是生长的季节。“鹂岛小农夫”忙着将种植活动带进班级,在进行播种、浇水、施肥、绿色种植等劳动的同时播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

    “田野美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鹂岛小厨师”闪亮登场,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美食家”们大饱口福。

    “田野立美”:冬天是回忆的季节。“鹂岛小百灵”文化节上,“小艺术家”们用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抒发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蓝天下的自然教育”立足于田野资源,以“鹂岛”生活为背景,以学生成长为根本,培养儿童健美、淳朴、自由、活泼、开朗、奔放的天性,丰富学生的乡村记忆和家国情怀。

    成果:

    “现代文明素养”“野韵特质”兼备

    “鹂岛文化”,以有效开展在田野中学习为切入点,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创设不同于教室的教学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方面,“鹂岛文化”是面向全体的,梳理出面向全体学生的60个田园学习、生活体验活动,内容包括种植、采摘、钓鱼等,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引导、激励学生走向田园,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鹂岛文化”是面向专题的:“出彩鹂岛娃”评价体系,包括“田野小玩家”“田园小诗人”“农民小画家”“环保小卫士”“建桥小能手”“研究小院士”的评选标准和评比方法;采取班级、年级、学校三级考评模式,利用积分制度分别授予一星、二星、三星“鹂岛学子”称号,通过典型引路、榜样激励,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一路走来,“鹂岛文化”特色花开满园香,获得多项荣誉:获国家级别课题立项,“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结题,“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立项,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南京市前瞻性研究项目;学校成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先后入选省、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和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样本;被《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校长》杂志和《上海教育科研》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和宣传;文化建设成功经验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像2019年3月,校长蒋宁在芬兰考察期间,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文化“蓝天下的自然教育”,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学校还在全市特色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作了专题介绍,先后接待了我国海南、四川、重庆、青海、福建、江苏等地和丹麦、美国等国家以及本市各区的校长来校参观交流,多次开展省、市级特色文化展示活动,赢得多方赞誉,影响深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