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推动“饭圈”文化健康发展
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了一项“青少年追星调查”。结合此次调查,《半月谈》记者又采访了众多热衷追星的粉丝、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发现部分青少年粉丝群体容易受到操控利用,“饭圈”文化中存在的互撕、网络暴力等现象,容易对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饭圈”,原本是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但随着娱乐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亚文化圈层。同时,“饭圈”低龄化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一些青少年把大量金钱和精力用来给明星“打榜”,却可能使得自己和家庭陷入经济困境,也影响了日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在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争斗中,互撕、网络暴力等行为不时出现。还有一些较为狂热的粉丝在明星出没的机场、酒店等处聚集,跟机、跟车进行围堵,影响了正常公共秩序。
当然,看待“饭圈”文化也要客观、理性,而不是视之为洪水猛兽。其实,青少年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有时还可以引导和激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比如,有人因为喜欢一位国外明星,为了获取偶像的更多信息而自学了一门外语;有人则将“混饭圈”当作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途径,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身心健康。
如果将“饭圈”粉丝的纪律性、组织性强等特点用对地方,还能产生一些相当积极的效果。比如,平日活跃在“饭圈”的大量青少年以国家为偶像,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毫不含糊,屡屡为国“出征”,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纪律严明、分工明确、行动力超强著称的“饭圈女孩”,成为驰援湖北、驰援武汉最早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很多人牺牲了休息时间,自发组织公益行动,为武汉购买紧急防疫物资。由此可见,如果对青少年粉丝群体进行适当引导,他们也能在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巨大积极作用。
对于“饭圈”文化,既要警惕娱乐资本的利用,使其演变成“怪圈”,也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追星应该坚守不能因追星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能对其他群体造成伤害、不能制造违反公序良俗的事端等原则。此言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成为喜欢追星的青少年们学习领悟和努力坚持的原则。
在粉丝经济时代,粉丝意味着人气和流量,流量往往也就意味着金钱,明星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更多的流量。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粉丝群体进行积极引导,使之成为一支健康的社会力量也是明星的责任。否则,任由粉丝践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则会给明星的公共形象带来反噬效应。
对于网络管理部门而言,“饭圈”文化的兴起,也对网络治理提出了新挑战。网络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互动规则,对经纪公司、粉丝群体危害网络和社会公共安全、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进行及时处置,净化“饭圈”风气,净化网络空间。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理性追星,使“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良性互动,在遵守公序良俗、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朝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引导青少年将对偶像的爱慕、声援,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以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和行动。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