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爱大山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一年前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5月9日14时48分许,李莎前往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时遭遇车祸,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于当天16时45分不幸离世。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在给女儿收拾遗物时,父亲李明凯找到了她出车祸时所背的书包,包里装着一本书、一个刻有“广东志愿者”字样的水杯。在李明凯看来,这两样东西如同女儿人生的注解。
李莎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经济困难。“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上学,要走出山区,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在努力。”李莎的母亲胡大容说。
2015年,时年16岁的李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进入大学后,李莎加入了学校心理学社,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咨询和帮助。她还活跃于暑期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中。大三时,李莎作出一个决定:毕业后要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而后经过层层选拔,李莎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觉得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在毕业典礼上,李莎讲述了自己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原因。大山里的孩子渴望关爱和知识,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她想尽己所能去帮他们。
去龙胜县支教前面对母亲的担心,李莎笑着安慰道:“没事的,我也是在大山里长大的,我能坚持,吃得了苦。”
2019年8月,支教团来到龙胜县马堤乡东升村东升小学,趁暑假为当地留守儿童举办“七彩夏令营”。支教团成员吃住都在这所乡村小学,厨房没有电,要自己生火做饭。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李莎挽起袖子劈柴烧火,买菜做饭。在支教团成员王亚权眼里,这个支教团里年纪最小的成员生活能力最强。
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支教团成员们带着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期间,李莎每天都要沿着崎岖的山路送几个住得远的孩子回家。
2019年9月,李莎被分配到龙胜小学支教。她不仅要负责六(4)班的实践课和二(5)班的英语课教学,还要做班主任助理等工作。班里很多学生对英语存在畏难情绪,李莎发现学生肖雅楠学得较快较好,就把她培养成“小老师”,鼓励她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同学补齐英语短板。
除了传授知识,李莎更注重帮学生扶“志”。她经常给学生们讲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绚烂多姿的城市印象,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我想努力学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石彬杨说,老师的讲述激发了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李莎会给予更多关注。经过努力,她和同伴们募集社会爱心资助,打造了“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品牌。为了登门家访核实学生家庭情况,李莎经常要翻山越岭,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很久。“曾只身前往山中家访,不惧困苦,为贫苦学生谋资助。”一位支教团同伴在题为《吾友李莎》的追忆文章中回忆道。
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李莎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返回龙胜县。她发挥自己新闻传播专业特长,通过龙胜小学微信公众号,把疫情防控等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和家长。此外,她每天还协助班主任在网上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健康监测,为学生线上答疑解惑,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消毒通风等工作。4月下旬,龙胜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返校复课后,李莎更是尽心尽责,一边上课一边做防疫工作。
李莎去世前曾向支教团成员王弘提及,想在龙胜小学办一个“爱心教室”,让支教团通过定期开展协作游戏等关爱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李莎去世后,支教团成员们决定完成她的心愿,把“爱心教室”建起来,“吾友全体今后定当尽力于志愿之事,尽吾友李莎之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