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湖北教育对外开放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各地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本报今天编发北京市等8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谈落实《意见》精神的署名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教育部等八部门制定发布的《意见》,为我们做好有关工作明确了目标,规划了路径。

    近年来,湖北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出国留学上,充分发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对高端人才培养的调控补给作用,实施“湖北高校优秀大学生游学计划”,“十三五”期间共有8.5万人次师生走出湖北、走向世界。在来华留学教育上,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不断完善来华留学奖学金制度等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生平均占比达到70.7%以上。在境外办学上,鼓励和支持高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三峡大学印度中文学校”、武汉纺织大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海外合作办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泰国“高铁鲁班学院”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实现我省境外办学零的突破。在服务“一带一路”上,先后举办“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组织“湖北—日本关西地区教育对话会”等,推动武汉大学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签署合作意向书,指导多所高校设立多个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湖北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正呈现渐次推进、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湖北将认真贯彻教育部等八部门文件精神,坚持“五个结合”,系统谋划湖北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一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继续扩大高校教师出国研修规模,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出国留学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鼓励更多学校与海外优质学校建立伙伴关系,“走出去”扩大影响力,“引进来”注重贡献力。

    二是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发挥我省高等教育优势,按照提质增效总要求,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养质量。着力补短板,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工作能力。

    三是抓全面与抓重点相结合。全方位扩大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更加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鲁班工坊”。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打造一批高端智库。

    四是搭平台与提质量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务实合作,搭建一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鼓励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世界一流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五是抓管理与强服务相结合。结合疫后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对外开放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规范管理,使全省教育对外开放始终在法制轨道上进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