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优质民族教育 托举璀璨民族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各民族独特而多样的民族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璨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的支撑,民族的进步更需要信息科技的普及。因此,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宁德市民族中学坐落于畲族人口较为聚居的福建省福安市,是福建省首所民族中学,也是仅有的以畲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重点完中。学校创办于1958年,创校60余年来,学校在艰难中谋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办学声誉一路提升,成为享誉福建乃至全国的民族学校。

    作为首批7所“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之一,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宁德市民族中学一直以来都是福建省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秉承“团结、严谨、勤奋、进取”的校训,承担着为闽东20多万少数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以“突出特色,为培育民族人才;以人为本,为学生一生发展”为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优秀民族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从开始仅有2个班、97名学生、11名教师的初级中学,发展成如今拥有66个教学班、3300余名学生、242名教职工的完全中学,为闽东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人才。

    近年来,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省市县三级共建机制,牢固树立民中人“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使命与担当,依托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在福建省民族教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争创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全国千所特色学校”,系列举措成果斐然。

    与时俱进,勇担使命,创建一流民族人才教育基地

    建校60多年来,宁德市民族中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与帮扶。

    进入新时代,学校迎来了民族教育发展的春天,为办好民族教育,推动宁德市民族教育的发展,学校积极探索变革途径,寻找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1.省市县三级共建,全力打造新民中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竞争,闭门造车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更新才能求得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在省委、市委的高度支持下,宁德市民族中学自2017年以来实施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三级共建宁德市民族中学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基金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给予宁德市民中倾斜帮扶,支持学校实施美育工程,先后获评福建省美育示范校、福建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彰显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努力把宁德市民族中学办成一流的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基地。

    2017年5月17日,福建省委在宁德市民族中学召开的市民族中学建设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立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三级共建机制。2017年7月21日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召开,会议议定建立宁德市民族中学发展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机制。

    根据《宁德市民族中学建设发展座谈会会议纪要》和“关于做好精准帮扶宁德市民族中学改革发展的通知”精神,厦门市将宁德市民族中学纳入教科研体系和研究服务对象,由厦门一中与宁德市民族中学建立精准帮扶关系。厦门一中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到宁德市民族中学帮助梳理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具体的思路与方法,帮助制定绩效考核、教学评价机制,对宁德市民族中学的发展规划作出具体指导。宁德市民族中学组织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年段长)分批次到厦门一中跟岗学习。3年来,厦门一中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建设以及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探索联合办学模式等方面予以全面深层的帮扶,共同努力把宁德市民族中学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民族教育品牌。

    三级共建以来,学校在福建省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市教科院、厦门一中等的帮助下,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学校被纳入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体系和厦门市教科院教科研指导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厦门一中与学校结对帮扶,建立跨区域办学机制;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订《畲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效模式探究——以中学人才培养为视角》科研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少数民族艺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品牌。

    面对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校长林国清说,我们将以省市县三级共建作为助推力,把民族中学的内涵建设继续做好,让民族中学承担起我们省民族教育的历史重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人才。

    2.积极搭建教研平台,助推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并指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关乎着学校的教学成果,更关乎着每一名学生的未来。近年来,宁德市民族中学积极利用三级共建机制优势,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教科院、厦门一中等名校的帮助下着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校优质教育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把教学研修的任务落实到教师,在各教研组的倡导下,学校实施了“教—研—修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形成将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研究与研讨、修习与修行紧密结合的管理系统。在各类教研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定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组织高品质的教师培训会,安排教师到厦门一中跟岗学习、到上杭县庐丰民族中学送教讲学等形式,让教师在教育理论中拔高,在实践讲课中创新,在交流探讨中总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2018年开展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交流会上,学校文科组3人和理科组4人共7位教师上台分享自己的教学教研论文。7位教师主要围绕新视角下“问题导学”教学探索,阐述各自学科教学领域的实践研究。如物理组李双雄老师分享了“智慧课堂”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融合探索,生物组刘美爱老师基于问题导学构建DNA分子模型,语文组袁雄华老师分享了问题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历史组兰少云老师提出“问题导学”让高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等等。各位教师的展示或激情四射或娓娓道来,可谓精彩纷呈,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民中人在教学教研上努力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实践证明,“教—研—修一体”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有助于教师建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立足文化传承,创新民族教育,打造校园品牌特色

    近年来,宁德市民族中学不忘“发展民族教育 培养民族人才”的寄语,始终注重把传承畲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同时,突出特色致力民族教育。校长林国清说,学校的特色就表现在我们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我们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造,比如畲拳、畲族歌言、畲族银器锻造、畲族服饰、畲医药等方面,进行全面传承、学习和挖掘。

    1.制度保障,精准帮扶,托起民族发展的希望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有学上、学得好,就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

    宁德市民族中学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偏远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相对落后,而且经济也不发达,虽然享受政府助学金,但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成为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就学生活需求,是让学生能安心进入学校就读的基本保障。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筹措学杂费用渡过难关,学校开发了多种帮扶渠道。通过奖助学金、减免学杂费、教师帮扶、生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运用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市关工委牵线搭桥等社会力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年8月,学校成立了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一些知名企业慷慨捐资助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2018年以来,在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学校已开设两个“珍珠班”,为100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