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在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向农户介绍菌草技术。罗彪远 摄(资料图片)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典型报道

    开栏的话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时刻。从北国原野到南海之滨,从城市到乡村,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将成为现实。作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

    扶贫先扶智。为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作为、勇担使命,推动了山乡巨变。聚焦“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本报记者深入基层、群众、师生,走进学校、田间地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动记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充分彰显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在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中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报道,先期推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典型报道”栏目,充分展现各地教育系统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6月24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福建宁德蕉城区虎浿镇文峰村文峰小学里,略显简陋的操场上,学生苏杰开心地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他说:“我喜欢回到村里的小学读书,支教老师上的课很有意思。”

    文峰小学只有3名在编教师。自2014年以来,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选派优秀学生到文峰小学顶岗支教,学生从原先的26人增加到现在的49人。在全学区教学年度考核中,文峰小学从5年前的合格等次上升到现在的优秀等次。

    宁德师范学院专门成立顶岗支教学生党支部,助力文峰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先后有70多名大学生到文峰小学参与顶岗支教。文峰村党支部书记黄统鹏说:“支教大学生给文峰小学带来了活力,学校的学习气氛、教学质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和平介绍,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全省高校党组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党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把教育服务到脱贫致富道路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扶贫工作中。

    强化组织领导,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党组、福建省委关于扶贫工作决策部署,注重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1121家国家级、省级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好标杆、做好示范,带动高校各级党组织深入到扶贫最前沿,把党支部建到扶贫第一线,积极引导各高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因校制宜构建“X+扶贫”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发挥师范院校独特优势,把师范教育与脱贫攻坚有力结合起来,构建“教育+扶贫”工作模式。早在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就成立了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先后有157名研究生前往甘肃漳县、古浪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既在‘三尺讲台’上授课有声有色,又在‘脱贫攻坚’路上发光发热,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支教团之一。”该校党委书记李宝银说,2019年7月,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正式成立,意味着这一支有18年光荣传统的支教团有了党组织的凝聚和指导。

    武夷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应用型专业优势,组织党员师生团队在闽北地区,实行“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用科学技术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切实让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主基地作用,充分利用“人才培训+扶贫”模式,帮扶长汀县基础教育工作。包括选派11位导师和26位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采取“一组帮一校”的形式,分8组与长汀县8所薄弱学校开展对口帮扶;安排51名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采取“一帮三”师徒制形式,与长汀县153名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先后组织6个批次共49名由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组成的名师讲学团赴长汀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革命老区中小学和一线课堂。长汀县教育局领导说:“依托福建教育学院对口帮扶平台,为长汀导入优势资源和名师资源,吸收更好的管理经验,将全县教育教研推上了高档次。”

    此外,福州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等福建省内各高校,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推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艺术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形成全方面、多层次大扶贫格局。

    凝聚工作合力,输送脱贫攻坚“智慧源”

    解决贫困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单纯依靠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收入,脱贫的收效往往有限,脱贫的基础也难以巩固。作为汇集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各高校党委聚合资源优势,凝聚各方合力,对贫困地区的未来发展、长远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蓝图。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原有30多座古厝大多无人居住,部分农田荒废,农民创收积极性不高。2016年,闽南科技学院党委积极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由“思想库”“技术团”“创业队”组成的全链条、多元化的“党建+三梯队”扶贫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福铁村5000亩集体山地,盘活农村现有闲置资源。“闽南科技学院帮助我们村确定了‘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我们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焕发出蓬勃生机。”该村党总支书记林凤翔告诉记者。

    如今的福铁村已大变样。几座古厝被精心修缮作为民宿、画廊,天井种着绿植,大厅摆着一排长长的桌子,左右两边和后方的房间既有客房,也有画家、书法家工作室以及书房,经过改造的厨房仍保留着传统柴灶;村里的溪流经过整治后水质洁净,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两岸连荫的绿树,两侧各有一条与溪流平行的小路供人散步、跑步;村里还有共享农场、共享厨房、亲子活动馆、研学旅行大讲堂、艺术创馆、樱花休闲漫道、荷塘湾、钓鱼场、农家乐饭庄和烧烤场等场所。

    年近70岁的村民林厥岁现在受雇于农场,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他说:“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的地里种菜,既能拿租金还能领上工资。”

    家乡变美了,钱包鼓起来了,村民们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样变美的,还有宁夏固原市。固原是我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昔日,这里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绿色已然浓淡相宜地涂抹在这片土地上。

    这一改变,得益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固原市政府合作,把科技助力固原“四个一”工程列入闽宁对口协作的重要内容。

    2018年起,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成有36名高层次专家的闽宁科技合作专家组,联合编制《固原市“四个一”工程科技支撑总体方案》,以项目为抓手凝聚力量、搭建平台、推动工作。依托固原市现有生态资源和生态建设项目,按照不同区域、环境、气候、海拔及土壤条件,统筹规划布局,因地施策,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农科院及固原市又共同编制了《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战略发展规划(2018—2022)》及10项专项规划,确定了“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和“四个融合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各县(区)通过六盘山云海梯田、中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四个一”工程真正成为脱贫富民的增收支柱产业。

    目前,由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指导的“四个一”林草示范点达到90多个。每个示范基地指定1—4位专家具体负责。依托重点示范基地,协助引进百香果、黄龙果、巨菌草、绿洲一号等8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在固原试验示范,推广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0个,如今已初见成效。

    自2014年增补作为协作单位挂钩帮扶福建诏安县以来,厦门大学党委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诏安县转化落地。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卢英华教授在ARA(花生四烯酸)、葡聚糖酶、海洋微藻培养等领域与润科生物(福建)有限公司(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区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对ARA生产工艺进行重大改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合作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元。在卢英华团队的帮助和产学研转化下,润科生物产值持续增长,2018年总产值近两亿元,纳税总额超过3000万元,出口总额超过3000万元,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福州大学党委注重发挥党员的专业技术力量,助力企业开展科研攻关,使企业在扩产增收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福州大学能源与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派出党员专家组,深入福建省蓝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签订了泉州地区印刷鞋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服务晋江的印刷等行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该项目预计投入1100万元,第一台样机已完成,下一步将帮助企业建立一整条生产线,并在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内建立大气污染治理一站式服务平台。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