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注重示范引领,培育脱贫攻坚“领头雁”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员干部是关键因素,各高校党委坚持把最优秀的党员干部选派至脱贫攻坚最前线,增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科技特派员、驻村党员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打响了脱贫与防疫的“双战役”,真正发挥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作用。

    福建省德化县赤水镇铭爱村,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海拔等因素发展受限。今年初,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务工作部副部长曾清燕来到赤水镇交流挂职,担任赤水镇党委副书记,兼铭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曾清燕紧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和班子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强化村级组织功能等举措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组织保障,全力推行驻城返村服务管理模式,并组织村两委“亮身份、亮职责、亮作风”,每月1日、15日集中到村部上班议事,协作推进疫情防控、复工复农、安全排查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经过反复寻访了解,曾清燕发现,拥有800多年历史的铭爱村,保留了南宋时期的龙图桥、“南狮”文化,以及高甲戏、木偶戏等传统戏剧文化,还有宗祠祖厝群落和树龄300多年的桂花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村子背靠九仙山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项目有着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打造‘铭爱’主题景点”。曾清燕萌生了建设这一旅游项目的想法。很快,在他带领和促成下,铭爱村两委对村庄现有资源优势进行重新评估、整合、利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打造了“铭爱公园”。

    不仅如此,驻村蹲点4个多月来,曾清燕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因村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依托铭爱村生态防洪护岸工程,把硬化、绿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等“六化”融会贯通起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原生态,充分运用“赤水掌瓜”地理标志商标效应,沿溪打造“赤水掌瓜”1500米绿色长廊,有效提高了产业经营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如今,铭爱村正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健步走在一条脱贫致富道路上。

    曾清燕是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挂职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选派9名年富力强、德才兼优的干部到地方交流挂职,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做好惠民生暖民心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给挂职地方的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事业增添了强劲动力。

    为深入研究宁化县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工作,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彪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研究基地,并与宁化县人民政府联合挂牌——亚热带紫色土侵蚀退化区生态恢复野外观测研究站。该研究站与宁化县打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已成为水利部授牌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陈志彪作为贫困县的科技特派员,还帮助长汀县和宁化县的水土保持部门培养了6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2014年以来,武夷学院黄章权副教授,连续两次主动报名,驻村任职干部,到省级贫困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先后带领闽北两个省级贫困村完成脱贫任务。如今,客溪村被列入国家扶贫旅游试点村,省千村整治的美丽乡村、省工商联“百企帮百村”示范村、省扶贫旅游村、省防火林带示范点、市综治示范村和党建示范村。3年来,村集体年收入从0.3万元提高到5.3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0.35万元提高到近0.8万元,增长128%,23户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党旗引领航向,打造脱贫攻坚“加速器”

    内生动力不足是反贫困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福建各高校党委精准实施扶贫项目,通过培养人才、技术转让、援建产业园等实质性举措,开启脱贫攻坚“加速器”,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创业精神,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艳阳家庭农场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洋后镇,林景扬大学毕业后接管了农场管理。由于不懂科学种植,按照父亲传统的方法,农场桔柚的树冠出现了过大交叉,开花、结果变少等问题,导致农场15亩桔柚每亩产量才4000斤,经济效益低。就在林景扬一筹莫展之际,福建林职院的科技特派员来了。他们每隔10—15天就到现场指导一次,提出专业建议与指导。一年后,艳阳家庭农场桔柚产量首次突破25万斤,产值达70万元,一年下来增收50余万元。看到艳阳家庭农场发生的变化,乡亲们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大大提高。2018年底,有10位农民代表特地多次到校表示希望学校能够组织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他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院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把现代农林业科技送到村民家里。”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文开介绍,2018年,学院从特色种植、花卉栽培、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选拔48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与科技推广64项,闽北超过6万人获益。2019年学校教师有106人申报科技特派员,让科技成果辐射到“百村、千户、万人”,推动农林业提质增效,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依托学院“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学院先后举办林农、果农、苗农、花农、竹农培训班,培养产业创新、脱贫致富能手,20年来为地方培训人员多达3000人次。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势,承办厦门大学定点扶贫宁夏隆德县农村党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着力提升乡镇农村党员、“两个带头人”党建、专业技术知识水平,来自隆德县张程乡、陈靳乡、张树村的100余人参加培训。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党总支充分整合利用自身资源,接收3批隆德职业高中学生共计48名,帮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接待服务技能,为隆德乡村旅游培养一批急需专业储备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告诉记者,针对固原市“四个一”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专门编制了未来3年的培训规划,目前已分别在福州和固原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000多人,学员满意率达到98.7%。“当地林草产业、蜂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万个,带动10万农户长期稳定脱贫致富。通过示范带动,科技助力,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福建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高校在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方面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各高校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有力推动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