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房”之外,是你的未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出自2000多年前《战国策》中的话,精准地描摹了当今智能互联时代我们很多人的网络生存现状。
是的,在线上,在云端,我们正越来越多地栖居在微信群、QQ群、夸夸群等各种群组里,栖居在微博“关注”列表里、微信公众号订阅栏里。“因为爱,所以爱”,“趣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越来越多地凭借爱好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同类项”,与趣味相近者抱团。或因信服,为“意见领袖”而赞;或因崇拜,为“爱豆”转发;或因亲情友情,为朋友圈熟人留言。
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图景:在无边无界、无穷无尽的互联网上,我们正越来越乐于蛰居在信息的“茧房”中。“近”我者赞之、挺之,“远”我者无视之,甚至鄙视之。兴趣相同、气味相投,是我们共同的名片。我们把“一切皆有可能”,简省缩略为“我喜欢,我存在”。我们在这样的“茧房”里一点点形塑未来的自己、类型化的自己。
互联网生而自由,而我们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颇为吊诡的是,这枷锁恰恰来自我们自己。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芦苇固然脆弱,疾风可摧折,雨雪可压垮,但思想让人拥有无比高尚的尊严,让人屹立在天地之间。回望人与自然共生的几百万年,走出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走过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迎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进而向智能时代进发,思想是人最大的依凭。互联网时代,人依然脆弱,但思想的光芒闪耀夺目,引领人类文明达到了亘古未有之高度。
而思想的生发,在于不趋同、不盲从,在异质中掘金,在质疑中演进。同质化、圈子化,恰恰是创新、创造和思想进步的大敌,它让活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错,兴趣是我们的通行证,但“茧房”却是我们的“舒适区”,是煮熟青蛙的那锅温水。《哈利·波特》里有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世间万物缤纷多彩,我们也因为独一无二而为这多彩赋魅、赋能。在越来越智能的生活里,让我们的脚步慢一些,等等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心性回退一些,守住我们原初的热爱。穿行在人类社会这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里,让我们多保持一点好奇、警醒、开放和包容。
“茧房”之外,思想无界;“茧房”之外,是你的未来。
(作者系扬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江苏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