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半亩田 劳动天地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田小学的学生为校园里的山兰稻田浇水。刘晓惠 摄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本期,我们推出海南乡村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为区域实践提供一种参考。

    ——编者

    7月盛夏,走进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高田小学的田园小屋,树荫下,瓜果飘香,阵阵清凉。这边,百香果架上藤蔓向上伸延;那边,山兰稻田里秧苗向下扎根。

    阳光下,高田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王子寒一边给山兰稻浇水一边念叨着,“11月份,山兰稻就可以收割了!”才上五年级的她,对于山兰稻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在这片半亩地的校园田园里,她参与过3次山兰稻的种植。

    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主导下,全省近200所乡村学校,像高田小学一样开展“田园课程+劳动教育”,以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农、知农、务农。

    以劳长技 在“耕”上下功夫

    “撒下种子前要把翻好的土整平,大的土块要敲碎,但又不能太碎,千万要记住不能踩在已经整好的土地上。”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的学生李本英娓娓道来蔬菜播种的要点,今年12岁的她是班里的种植小能手,熟知茄子、豆角、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种植要领。

    藏在藤根小学教学楼后的“七彩园”是万物生长的乐园,也是李本英和同学们的“种植舞台”。这片占地不到半亩的田园,学校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科学规划种植区域,蔬菜、果树、水稻、中草药等数十种作物在此向阳而生。

    “家庭经济来源的改变、长辈的溺爱、电子产品的吸引……许多因素使现在不少孩子虽然生活在乡村,但与土地、与劳动并不亲近。”藤根小学教师李伟说。

    几年前,藤根小学已有开展田园劳动教育的想法,让乡村孩子重拾祖辈骨子里写在农村大地上的劳动精神,但苦于没有专业指导,工作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直到2017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在全省推广田园课程,让田园与劳动融合、与课程融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请国内专家指导课程顶层设计,组织省内专家联手卓越教师工作室走进学校,这所村小的劳动教育蓝图就此描绘。

    每天都有劳动时间,每班都有劳动园地,每人都有劳动任务。藤根小学把田园里的劳动课精细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整地作畦、松土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丰收采摘等全过程种植环节。

    在学校里教了30年书的吴新霞,如今既是语文老师,也是“田园老师”。在“七彩园”里,她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按比例配置肥料,如何插秧育苗,在她的田园劳动课上,许多像李本英一样的学生“学成出师”,既写得一手好字,也种得一手好菜。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南叉小学在校园空地里开辟蔬菜田,老师带领学生种植雷公根、雷公笋等本地野菜,种家乡菜,知家乡味;琼中县加钗八一爱民小学的学生种植“百花”“百草”“百果”,探索一颗种子演变成一颗果、一盘菜的生长故事……海南各地乡村学校的田园劳动教育在“耕”字上下功夫,且耕且学且用,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以劳增智 打开内心的田园

    面朝稻田,背靠古庙。临高县和舍镇马南小学是全县最偏远的乡村教学点之一,全校只有86名学生。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偏居一隅,但这所学校对孩子们的教育成效却一点也不“偏”。

    走进马南小学,茉莉花香、槟榔花香、稻香夹杂扑面,处处生机勃勃。校园里莲雾、槟榔、椰子、变色木等十余种热带植物穿插种植,韭菜、地瓜、茄子等农作物片片相连,“校园即田园”的创意不是设计师的杰作,而是马南小学师生劳动教育的成果。

    马南小学校长王学雄指着这片田园说:“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由师生堆砌、种植,通过双手劳动建起田园,进而持续开展种植、养殖等劳动教育,悄然发生改变的,除了埋在土壤下的种子,还有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态。”

    “你们喜欢校园里的这片田园吗?”记者的话音还没落地,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抢答着喜欢的理由。许多到校的外来客人,都对马南小学的学生有着同样的印象——不羞涩、不胆怯,乐于表达自我。

    “从马南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带有许多优秀的特质,积极且开朗,动手能力强、成绩优异、学习踏实。”和舍镇中心校的校长杨东认为,这与马南小学多元化、开放式的田园劳动教育不无关系——

    田园劳动与语文教学结合,播下一颗种子记录它的生长;田园劳动与校园管理联系,清扫一地落叶争做文明学生;田园劳动与生命教育融合,认领一只乌龟感悟成长过程……“在田园劳动教育的舞台上,孩子们团结协作、积极探索、锻炼自我,走进田园也打开了内心的田园,在阳光下劳动同时也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王学雄说。

    以劳育情 唤醒乡土情怀

    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地区特有的山地旱稻,对于黎族人而言,山兰稻早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来源,还是渗透进民族血液的一种文化标签。琼中县高田小学是一所黎族乡村小学,地处一片高田之上,学校把劳动教育与富含黎族特色的农耕活动相结合——种山兰稻、酿山兰酒、识黎族农具、种黎族草药。

    “这是我们前年收获的第一批山兰稻!”指着悬挂在校园里的几簇干稻谷,王子寒向记者描绘起第一次种山兰稻、酿山兰酒的场景,“我们把在校园里收割来的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内,用芭蕉叶封盖。几天后,竹筐开始滴出浆水,就得到了山兰纯液。”

    学校里许多学生和王子寒一样,虽是土生土长的黎族孩子,但在此之前,却从未了解过山兰稻的种植和酿造。“种山兰稻、酿山兰酒是黎族特有的农耕文化,我们不仅要在课本中学习,还应在实践中传承。”高田小学校长黄家裕说,为此,学校把种植山兰稻作为学校的特色劳动课,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了解山兰稻的生长过程,在劳动的同时对黎族民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

    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将一间教室改造为农耕工具展览室,把从各黎族村庄收集来的农具向师生展示。“许多传统的农具如今已不再被农民所使用,但是我们依然向学生们介绍它们的原理、使用途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黎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黄家裕介绍。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

    海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佘家鼎表示,海南将按照《指导纲要》,加强各校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并鼓励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田园资源,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让乡村孩子热爱劳动、情系家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暑期学自救     下一篇:立体式管理激发队伍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