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新局面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张民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陆志平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杨晓哲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家组秘书 袁 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物理正高级特级教师
2020年6月30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方案》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通过分析2020年高考各科试题也能够看出,这次高考着力落实国家对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能体现出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那么,在未来一段时期,怎样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实现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学和新评价?我们邀请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和一线资深教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问题一:近几年,国家出台多个文件促进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变革,深化课程改革,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请您谈一谈,此次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哪些变化和突破?
朱慕菊: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新时代要求课程和育人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2014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2003年版)的修订工作全面启动,历时4年完成,并于2017年正式颁布,2020年进行了微调。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在一些方面有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特别强调在各学科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教育,以及海洋权益等意识和内容的渗透,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形成了体现时代性的课程方案。新方案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性质,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新课程方案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为高考新方案的实施奠定课程基础,同时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轴,统筹规划课程标准的编制。始终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质量标准、评价考试等方面一以贯之,明确使学生具有21世纪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
三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各学科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贡献,在此基础上凝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课程标准为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选和重组,提出真实情境创设、任务解决、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以及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突破了过去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隔的模糊认识与实践,促进它们在同一过程中融合、升华。
四是创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典型行为进行整合描述,并结合本学科具体内容,构建不同素养的水平划分和表现特征。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明确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向和质量要求,改变了多年来以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学业质量观。
问题二: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人才培育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实现新的人才培育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张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颁布一系列文件,在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角度,阐明了为培养时代新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方向和目标。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还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随后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课程改革就是为全面实现上述课程功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工作部署等。
在所有这些工作要求中,根本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相对宏观的国家育人目标真正在教学第一线得到落实,其实这也是历次改革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本次高中课改在这个关键点上取得了突破,即在基于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在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由此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进行了新的设计和实验,同时还进行了大样本的命题测试。相关数据和效果分析显示,学科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做、可测可评可考,这就使素养这一新的目标真正落地有了希望。
问题三:根据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层面,课堂教学要在哪些关键环节进行探索和改革,才能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更加符合新时代育人方式的要求?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了该学科课程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反映了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凸显整体性与实践性,为后续的教学与评价规定了新的方向。
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决定了教学设计不是一个个割裂开来的知识点,而是将知识结构化、情境化、意义化的一个个单元。教师如何学会规划和设计单元教学呢?一般来说,单元设计大概的流程分三步:一是规划单元,即当教师拿到课标、教材,结合学情分析、课时等因素,规划某学科一个学期分几个单元;二是组织单元,即依据素养目标以某种方式组织内容,就目前的单元组织方式来说,有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与大项目等;三是设计单元,即按单元要素设计出具体的内容并形成方案,单元的要素有6个: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以及反思。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形成一个微课程。
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素养导向的教学不仅要重新组织知识内容,而且还要变革知识习得的方式。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立足本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如语文的“任务驱动学习”、思想政治的“辨析学习”、历史的“史料实证”、地理的“地理实践力”、体育与健康的“运动专项”、技术类课程的“项目学习”“设计学习”等,既体现了2001年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新进展,又代表了新时代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问题四:这几年,关于学生的学习和测评有两个热词,“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请您谈一谈,在课程实施中,如何选择或创设“真实情境”,如何设计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真实任务?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测评?线上线下的融合如何有效提升教学和评价的效果?
杨向东: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或任务时,能够做出灵活的、恰当的反应,能够结合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或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灵活性、整合性和迁移性,需要学生在与各种各样的真实情境持续互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以复杂的、多样化的具体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