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指引学生成长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为统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包括其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与功能。高校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的育人成效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学校要从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出发,立足专业发展实际,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全体教师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的领导下,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法学各门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推动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思政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合力。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作为法学的主干课程,国际经济法包括很多部门法,如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管制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货币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在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和国际化视野中具有重要作用。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事物的关联性,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比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活动产生的基础理论是各国经济存在着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简单说,比较优势就是拿自己低成本的产品去换取高成本的产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是比较优势的存在,国际贸易最终有机会实现共赢,各国消费者也有更多机会享用到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在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空间。比如,有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在宿舍与同学相处不够融洽;有的学生英语不好;有的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不足,缺少专注力,等等。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产生自卑情绪。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更加健康的自我认知:既能看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也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闪光点和短板,从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比较优势理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不仅引导大学生个体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同时创造了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蓬勃向上的校风、学风。
“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字面意思就是廉价的货币逐渐替代优质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例如:中国古代,在金块里掺杂铜、铁等廉价金属冒充足额金块在市场上流通,这样持有劣币的人能够在市场上赢利。“良币驱逐劣币”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反面,就是优质的事物最终取代劣质的事物。在国际经济活动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不断完善和国际金融创新的持续推进,只有优质的产品才能最终占领市场,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典型范例。
法学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让学生深刻理解好的事物终将战胜坏的事物。具体到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如果一个宿舍的人都想努力学习,而你不想学习该如何选择?如果一个宿舍的人都热衷于上网玩游戏,而你想学习又该如何选择?当下有些学生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劣币驱逐良币”不好现象的影响,因为缺乏判断力而出现价值观的动摇。但国际经济理论告诉学生,经济活动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最终都要遵循“良币驱逐劣币”理论。我们想要这个社会充满温暖和正能量,就要时刻注意约束自身言行;我们想要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法学院教师时刻坚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专业理论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沉没与机会成本理论唤起大学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沉没成本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机会成本即当你做了A选择,意味着就没有了B或其他选择的机会。比如许多国家的某项贸易政策,看起来似乎选项很多,而一旦选择,即意味着再无别的选择机会。针对当前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缺少个人奋斗目标的突出问题,教师问学生:你们每天会付出沉没或机会成本吗?有的学生说花父母钱了、浪费时间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当你们选择上大学,就意味着已经失去很多机会,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的成本。如果不选择上大学,在其他的领域你可能有其他的机会;可你选择了上大学,就要努力学习,这也是一种敬业。如果4年下来一无所获,没有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储存力量,那么就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再也回不来的成本。这是教会学生学会放手,适时止损。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谈到很多话题,如爱情、友情、投资等,他们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做错了就要学会适时放手。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国际经济法课程,通过大量运用专业理论,释放其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升华。许多学生反映,专业课堂不仅让他们学会了专业知识,更明白了自己要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教育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始终,贯彻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政元素,才能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触景生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育人能力,还得有明确的育人意识。教师的育人能力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课程思政要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选择和把握思政元素融入授课环节的时机很重要。思政元素不是外加的,而是承载于知识体系之中的,教师只有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才能做到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教学需求随时找到联系点,创造更佳的教育。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认真负责、敬业精神,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一个有理想的好老师,会给学生带来灵魂的净化。
教师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牢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有主动意识。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更肩负着传道的重任。法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不能用生硬、教条的方法说教,而要选择一些新的、学生关注的、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案例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教学教育的效果,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涉及的一些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互联网检索有用信息,并积极开展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法学院教师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学生进行探讨,比如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上诉机构停摆事件,再比如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问题,以及中国进博会、中美贸易战等。在探讨这些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法学院教师通过国际贸易中的信任危机理论,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信用证是国际经济贸易支付常见的方式,银行信用的介入,主要是因为交易方彼此不信任导致国际贸易的不变通。于是,大家选择了银行作为第三方,主要是由于彼此的信任危机。我们可以想象,银行的介入意味着交易方成本的提高,最终会体现在消费产品价格的提高上。自由贸易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因为那将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福利,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更优解:全世界好的商品,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每家企业都保持诚信,那么将会给全球贸易带来多少便利。信任的基础是良好的商业信誉,是企业的良好诚信度。做人亦是如此。诚信是以小的投入成本迎来更多的收获,因为守诚信,会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倡导诚实守信,通过专业课程,再一次教导学生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课程与思政的完美结合是一门教育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认清自身肩负的育人职责,努力提高育人能力和意识。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运行模式,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推动课程思政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实践中取得可喜的育人成果。
(本文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编号KCSZ-2020068】研究成果)
(谌雪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