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活动多关联 幼儿经验才连续
过去,一些幼儿园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起门来做教育。幼儿在园活动仅限于园内的资源及园内生活,导致幼儿在园活动和家庭活动割裂、缺少关联。幼儿回家后在园经验得不到迁移运用,家长自然也看不见幼儿的发展与成长。只有当幼儿在园获得的经验能在家庭、社区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家长才会理解幼儿园活动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帮助幼儿丰富并提升相关经验。而从家庭、社区中获得的经验,会被幼儿再运用到园内活动中。这样,幼儿在园内外获得的经验会相互补充、完善,最终使幼儿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而且,这个过程也能帮家长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和教育者。
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园所建设
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这种学习方式决定了环境、资源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我园是一所老牌公办园,2000年搬入现在的园区。刚搬入时,户外是杂草丛生的烂泥地,但因资金原因,幼儿园无法请设计师介入改造。于是,我们思考:蒲江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为66.89%。我园又地处城乡接合部,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否先请家长捐献和社区支援,把本地自然资源移植到园内绿化利用?
于是,我们先向家长发放了一份捐赠植物的倡议书,向家长说明活动的意义及捐赠植物的范围。淳朴的家长们立即行动起来,带着孩子到社区、农村寻找适宜捐赠的植物。我们还结合3月植树节,让家长和孩子在园内共植一棵成长树,并挂牌进行照顾养护。在此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借助城乡接合部优势,实地查看周围即将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自然田地,筛选出园内需要的植物,并请社区干部帮忙联系,提前把这些植物移植到幼儿园。经过家、园、社共同努力,园内植物资源得到了充实,园所绿化成效明显,家长们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他们参与建设的幼儿园。
丰富自然资源的引入,为幼儿的园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不断激发幼儿对身边自然环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也开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尝试开展与自然相关的活动。如自然主题探究活动,当幼儿对园内的自然物(如花、树、泥等)产生兴趣时,教师会引导他们先在园内调查研究,再拓展到家庭、社区。幼儿根据家、园、社探究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对比发现,寻找规律或提出建议。
我园去年移植的两棵银杏树,就是来自大班幼儿的调查活动。在关于树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园内外树种的调查对比,幼儿发现,园外街道上有许多银杏树,但园内没有。因此,他们给园长写信建议增添这个树种。最后,我们不仅增添了银杏树,而且考虑到教育价值,还栽种了一雌一雄两棵银杏树,以便幼儿观察。
30年来,我们通过动员家庭、社区,深入挖掘利用了园内外自然资源,不仅逐步架构起了自然教育园本课程,而且园所大环境也得到进一步调整丰富,真正实现了让“课程因环境而生,环境因课程而变”。
用园内外资源链接日常课程
我园基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及本园环境优势成长起来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不仅强调大自然是活教材,而且注重家园日常教育的自然衔接。
比如,关于大班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我们结合家庭、社区资源,从大班上学期开始进行家园“周末5元、10元购买活动”。每个周末,幼儿先和家长讨论,是购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具还是零食点心(商品分类学习)。刚开始购买时,幼儿先用5元钱自主购买,并在购买中做好记录(先买什么花了几元,再买什么花了几元)。周一,幼儿把购买记录带到幼儿园,教师帮助梳理经验,如购买技巧、购物线路、购买感受等。当然,相关的数学经验梳理必不可少,如5的组成或加减。下个周末,幼儿会带着上周的经验再去实际购买。
通过每周购买商品,幼儿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提升相关数学经验。这些与生活相关的学习,让幼儿更敏锐,也更觉有趣,对数学的理解也更深刻透彻了。到了大班下学期,他们会自然进行10元、20元购买活动。
基于园内外资源链接的日常课程,让家、园、社变成了幼儿探索学习的大课堂,架构起了日常活动的家园共育桥梁。研究中,为促进家、园、社资源的常态链接运用,我们还梳理出了园内外可利用的资源目录,具体分为“园内资源”“园外三公里、园外十公里资源”及“县内外资源”,并提供了与园内各类课程的结合点建议。如我园出门左转100米就是自由集市,它能为种植活动提供调查场所,为赶集游戏提供经验,为食育课程提供观察内容,为数学活动提供实践场;园外三公里有高铁站、世纪广场等,可以成为大班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的载体。
在日常活动中提升家长观念
再好的幼儿园,对幼儿的帮助都是阶段性的,只有懂教育的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和帮助才是一生的。因此,家园共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家长成为教育者。要让家长成为教育者,就必须摒弃浮于形式、流于表面的零散、间断式家园合作,坚持基于日常课程进行共育,注重在日常活动中对家长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家长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园每天的水果间餐,提供两种以上的水果。为充分发挥水果间餐的教育价值,我园保健医生会提前一周上传食谱给家长、教师。教师根据食谱内容及幼儿发展点,指导家长带孩子到超市、农贸市场、果园等地进行观察探寻。如小班家长着重从水果的颜色、大小、形状方面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注意高级词语的介入运用,包括量词的正确使用,如一根黄黄的弯弯的香蕉、两颗圆圆的紫色的葡萄。有了家庭、社区中的经验,幼儿在园内水果间餐时,会边品尝边讨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探究。
一次吃火龙果,一个小班幼儿疑惑:“我今天拉的大便会是什么颜色呢?”因为妈妈带他去集市观察时告诉过他,吃了火龙果拉的大便会是红色的,但今天又吃了香蕉,所以不知道拉的大便是什么颜色。基于幼儿的疑惑,教师及时生成了“大便的颜色”系列活动。后来,在家园合作引导下,幼儿不仅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而且知道,要通过观察大便颜色来调整自己的喝水量及饮食。
正是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日常共育活动,让家长慢慢明白,幼儿的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看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当然,日常经验积累多了,家长自然就成为教育者了。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日常活动让家长明理念、知方法,才会让他们从表面知道提升到做到和悟到,家园也才会形成教育合力。
如我园中班幼儿基于大门外的自由集市,逐渐在后花园中生成“赶集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模拟集市中的买卖和交往。当幼儿出现“用手机扫码付钱”行为时,教师意识到,这是家园共同帮助幼儿建立金钱意识和促进数学认知的好时机,于是引导幼儿回家调查“手机里的钱来自哪里?”“永远用不完吗?”通过家长介入支持,幼儿发现,不管是手机还是银行卡里的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不是永远用不完的。在此基础上,家园深入合作,进一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尝试计划用钱管钱,并融入数学、计划、分析、反思等内容。这一过程,让家长进一步明确了幼儿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后续学习中,提供的支持也更有针对性。
理想的家园共育,一定是家园目标立场一致,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只有当教育回归到真实自然、简单质朴的本来面目时,家园才会通过资源、活动的联结融为一体,形成合力,日常课程才会有质量,幼儿成长自然看得见。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南街幼儿园园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