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助理“扩招”的背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待遇、职业发展和认知

    因为在课题组负责横向课题研究,林木的工资要比同组其他科研助理高不少,但在他看来,从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角度出发,科研助理这份工作相对而言缺乏职业吸引力。

    “我身边同学都认为科研助理是一份临时性工作,很少有人有长期投入的意愿。”林木说。

    与高校其他在编职工相比,由于科研助理绝大部分签署的是短期劳动合同,在薪资待遇的两相对比下,科研助理们通常会有更强的“离心感”和更低的归属感。

    “高校长期以来在人员聘任上施行双轨制,既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也有合同工。”李立国表示,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在部分高校,科研助理在享受校内公共资源、待遇福利等方面受到限制。但他也表示,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加快,“在全员聘任制下,这种落差和待遇不平问题将得到解决。”

    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是科研助理岗位缺乏吸引力的一大原因。尽管自科研“放管服”改革以来,各类科研项目的劳务费比例已经大幅提高,但专家也表示,在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下,“待遇留人”依然有着现实困难。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各高校为科研助理开出的月工资大多在3000元到7000元(不同区域会有所差异)。除了基本工资外,不少科研单位还会有奖金,同时,还会为科研助理办理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等。

    “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不想虚度这一年,对待遇问题不是很看重。”毕业后,对未来短暂迷茫的刘畅,曾在某高校担任过一年的科研助理。他表示,对“学生”而言,这份工作的收入并不算低,但科研助理通常都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因此每月基本都是收支相当,甚至会略有透支。

    钟柏昌认为,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数量相对较多,但单个项目尤其是人文社科类项目的经费较少;二是经费预算中劳务费的占比偏小,且预算确定后一般不予调增。

    “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企业支持的横向课题经费,另一方面也要允许项目负责人整合项目经费综合开支,鼓励共享科研助理。”钟柏昌建议。

    此外,由于大部分项目经费预算已完成或确定,难以为聘用科研助理提供经费,钟柏昌建议相关项目管理机构可提供修改项目预算、扩大劳务支出比例的机会。

    除经费问题外,科研单位对科研助理的意义和价值仍缺乏深刻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科研助理工作的推进。

    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招聘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准备继续考研的“学士后”,科研项目负责人更愿意用科研经费聘用可长期工作的求职者。

    李培景也表示,不少科研人员更加愿意将宝贵的经费资源用来聘请可直接促进学术生产的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等,在聘用行政服务岗、技术服务岗的时候显得有些“小气”。这一方面反映了科研绩效压力大,同时也反映出不少科研人员对科研助理队伍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

    对此,高校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减轻科研项目的聘用负担,为科研团队招收科研助理提供便利。如中国农业大学自筹经费,建立了科研公共服务基金,用于鼓励学校各学院设立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服务的助理岗位,学校将为每岗提供每年3万元补贴;华南理工大学从学校人员聘用专项经费中列出对科研助理的资助补贴,为每个岗位每月资助2000元,这部分费用纳入学校年度预算……

    “除了基金专项、基地专项和人才专项等,学校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建设费、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科研经费也可以成为科研助理队伍聘任的重要经费来源。”李培景表示,只有把必要的科研经费转化为人力资源和服务支撑,才能够让科研组织具备更强的科研任务承载能力和科研资源吸纳能力。

    针对学生对科研助理岗位“不稳定”的评价,李立国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非教师非学生”性质的科研助理工作,都存在流动性强、年轻化的特点。

    “我们要引导愿意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毕业生转变观念,这确实不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职业,是带有‘吃青春饭’色彩的很新鲜的职业形式。”李立国认为,选择这个岗位,更像是选择了一个“储电期”,为以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其他工作做准备。

    如何打造科研助理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4

    以制度改革盘活人才

    “在此次招聘工作中,科研助理岗位数和求职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大概是1∶3.6,以本科生为主。虽然应届毕业生对科研助理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将科研助理视作职业跳板和短期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和单位最新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能进能出、流动顺畅的科研助理队伍。在钟柏昌看来,要建立科研助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经费问题和制度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科研助理制度的核心,是要为科研助理设计一个从‘入口’到‘出口’的有梯度的晋升通道。”

    “发达国家高校普遍为科研助理划分了3至4个层级,如‘助管—助研—研究员(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每一个层级对科研助理的学历和能力均有不同要求,但均为临时性的合同制工作,一般跟着项目走。”钟柏昌介绍道,不同层级之间的晋升不是简单的相接,而是嵌入学位教育之中,获得相应的学位后才可能申请一定级别的科研助理岗位。

    “在国内有待建立一个符合国情且有别于教师职称体系的科研助理分级分类指南,从而为科研助理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引。”钟柏昌表示,还可为选择做科研助理的毕业生提供一些政策性支持,增加岗位吸引力,如对考核优秀的科研助理在升学深造、参加校内事业编制岗位招聘时给予一定优惠。

    “科研助理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厘清很多问题、确定职业内容,需要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李立国表示。

    “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监测指标,在指挥棒效应的影响下,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的规模效应是可以预期的。作为教育科研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我更希望它能春风化雨、行稳致远,真正服务于教育与科研一线,成为助推我国科研水平升级的利器。”钟柏昌说道。

    (应被采访者要求,赵小蕊、林木、张华、刘畅均为化名。本报记者刘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