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花开的消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河南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社会重大需求而“手把手”培养研究生的生动场景,绵延不绝。建校108年来,河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德才兼备的各类研究生人才。自始至终,学校不忘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等人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中“百年之计,端在树人”的洞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抓好研究生教育,学校一直在探索、耕耘。

    导师:

    丰盛宴席前的一杯白开水

    “一名合格的导师,如同‘丰盛宴席前的一杯白开水’,雅致甘醇,滋润心田……”在河南大学第八期“至善导师学校”上,校长宋纯鹏以“丰盛宴席前的一杯白开水”作为开场白,阐释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使命。

    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河南大学拥有一群灿若星斗的研究生导师群体。时光回溯到百年前的一个雨夜,林伯襄提着一盏昏黄的小马灯,走在泥泞的校园里,到学生各寝室巡视。林伯襄以校为家,白天与学生待在一起,晚上到寝室安顿秩序,待学生安寝,他才离校回家,风雨无间,数年如一日。那盏于历史深处微弱可见的小马灯,犹如一盏生生不息的长明灯,不仅照亮了河南大学学子的金色梦想,也照亮了河南大学导师的育人之路——

    1939年,张效房以全国统招头名的成绩被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录取。后来,张效房终成我国眼科界的“不老青松”,并于2016年荣获“十大最美医生”称号。如今,已百岁高龄的张效房,白天在门诊、查房和辅导研究生中度过,晚上又常常修改论文。他说:“河南大学人才培养比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批师从名家、学识渊博、讲课认真的教授。”

    时间的洪流奔腾向前。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在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该学科背后,有一支由宋纯鹏挂帅的超级“明星”导师团队。1987年,生物学科从零起步。宋纯鹏带着生物学科人屡经坎坷,不断推动学科日渐壮大。宋纯鹏也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并于201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精筑良巢,引凤来栖。国家杰青王学路、张立新,昆虫专家周树堂,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苗雨晨、张骁,青年才俊师冰洋等,也已成为助推一流学科发展的“生力军”。2019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周芷团队受聘河南大学,“未来,团队将抓好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全英教学培养人才,带好硕士生、博士生,让学生早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拥有国际化视野。”周芷说。

    “有人说我是名教授,其实我就是个老师。”说这话的,是史学大家朱绍侯先生。在他心里,“老师”二字重如山。“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要过教学关,首先要在讲台上站住脚。”尽管那些历史教材早已烂熟于心,每次上课前,他仍要精心备课。他喜欢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考古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作为央视“常青树”嘉宾,面对不断涌来的盛名和赞誉,王立群看得很淡。“我的本职是教师,底色是学者,好好教书、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20岁初登讲台,他是一所小学的临时教员,到后来教初中、高中,再后来,他当上了研究生导师。“我是《百家讲坛》栏目仅有的一个小、初、高、本、硕、博都教过的人。”笑谈背后,可以想见,他曾有过多少付出。

    谈及编辑出版学科,河南大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被称为“中原学派”。宋应离、王振铎、张如法是“中原学派”的领军人物,堪称“三剑客”。1986年,河南大学招收了我国首届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三剑客”对工作精益求精,往往对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引文出处都处处尽心、精雕细琢,对待学生的求助更是极尽所能。

    “中华儿女的血管里,都奔流着一条黄河。”近两年暑期,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都带着研究生,沿线考察黄河流经的河南开封、山东东营、内蒙古巴彦淖尔等省市。途中,宋丙涛边驱车,边讲述黄河农耕文明与黄河文化等,被学生赞誉为“把经济学上到黄河边”。

    “优秀的导师,应该先成为一杯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可以调制成可口的橙汁、咖啡等。”法学院研究生导师杜启顺颇受启发,深切感受到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所肩负的重担。

    理念:

    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面对这一“时代考题”,宋纯鹏坦言:“当今世界全球互联、万物互联,高校要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这一理念,与前不久举行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高度契合。

    对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已故教授李丙寅来说,爱国是信仰,深藏在血液里。“教师的天职就是关爱学生。”自1981年起,他连续10余年设立研究生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制定培养“三部曲”:教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指导学生查阅外文文献,亲自带学生做项目。“科学没有国界,要不断汲取来自各个方面的营养。”他自学了英、俄、德、日四国语言,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7年,李丙寅到英国访问,专程拜访了87岁高龄的李约瑟博士,两人相谈甚欢。耳濡目染,学生逐渐具备了钻研精神、掌握了科学方法、开拓了国际视野。

    博士生导师张治军是“50后”,曾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学毕业后,张治军留校工作,身上有股韧劲且肯下苦功夫,被李丙寅一眼相中,跟随其做助教。之后,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张治军带领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组建河南省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河南大学在省级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摩擦学研究;先后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76件;承担完成6项国家“973”“863”计划项目……亮眼成绩背后,是恩师李丙寅“一心为公”大爱情怀的传承。

    上世纪末,“70后”赵俊伟考入河南大学。在张治军、博士生导师牛景杨等人引领下,赵俊伟关注起了国际科学前沿。2004年,还是研究生的赵俊伟,便以12篇学术论文、10篇会议论文——其中8篇被SCI收录的突出成绩,斩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新千年的自然科学不再是纯理论的发展,而是产学研一体化。”如今,赵俊伟已成为多酸化学领域知名教授,先后在国际能源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5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项……

    “90后”马杏在赵俊伟指导下,走上了多酸化学的研究道路。“多酸化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最终将服务于功能应用。”赵俊伟的话,马杏记在了心里,付出了实际行动,并取得累累硕果: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参加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1项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发表论文11篇……

    四代化学人,跨越70余年,形成“传承创新、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接力谱写了一曲薪火相传、科技强国的教育之歌。其实,在河南大学,像这样“一茬接着一茬”培养研究生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河南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河南大学方案”。

    “支部+X”: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

    作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陈太政这一年来格外忙碌。近期,他在学校召开的样板支部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汇报了支部的培育成果,又忙不迭地赶回办公室梳理创建成果材料,还要准备验收评估报告、微党课讲稿等。

    去年年初,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公布,河南大学榜上有名。环境与规划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环境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状况,河南大学培育了一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选树了一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坚持典型引领、全面推进,将党建‘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学校党委副书记雷霆说。

    此外,学校不断调整优化支部设置,探索“支部+X”工作模式,如“支部+团队”“支部+课题组”“支部+研究所”等,在行动一线建支部,让支部一线有行动,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植了深厚土壤。

    环境与规划学院党委将党建和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制定“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这一“三全育人”方案,孕育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理学教师团队。国家杰青傅声雷、冯兆东,王发曾、李小建、秦耀辰、苗长虹、乔家君等都是成员。该团队不断强化政治核心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7月盛夏,酷热难耐。每天下午5时,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成员们已准时来到玉米实验田。他们钻进闷热的玉米地里,仔细查看玉米是否需要浇水,比对正常玉米与转基因玉米被虫啃食的状态差异,等等。“我所在的支部是由课题组编排而成的,上课、做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轨迹基本一致。我们的导师在导科研的同时,还能导思想、导人生。”言语之间,2019级博士生李伦杰对支部充满了感激之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