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田园里“落地生根”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报道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了解到土壤酸碱度、无机盐的含量对农作物的影响,知道了如何才能让其生长得更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初三学生田欣纯说。日前,在高村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学校教师正带领学生开展采集土壤样本的调查研究,对土壤酸碱度等指标进行化验或测量。
高村中学依托古镇高村的乡村地域优势,创设多维立体劳动教育实践场域,构建乡土劳动实践课程群,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创建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
“我们依托丰富的农耕资源,深入开展基于乡村农耕资源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村中学校长于俊华介绍,学校打造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场域,建构起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框架,建立起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多方参与、基地充实、课程丰富的劳动教育体系。
高村中学对校园内两亩左右的闲置土地、两个大池塘,进行土壤改良、增设安全设施后,设置为校内农耕实践基地“耕读园”和“思源”淡水分层养殖基地。“学校还通过召开分层家委会会议,取得家长支持,在每个学生家里的‘自留地’,为孩子留出几垄‘责任田’。”于俊华说。
在高村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争取到一块6亩左右的优质地块,作为学生校外农耕实践基地。学校还与张富贵红色记忆馆、绿洲绿色现代农业基地签订劳动教育拓展基地合作协议,共同构建起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体。
抓实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高村中学还进一步深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据新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课程划分为6个模块,即独立开设的劳技和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活动、学科中的劳动教育、项目化中的劳动教育、互联网+乡村劳动教育。同时,结合各单元劳动教育内容,积极拓展各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教育放到广阔乡村田园场景中,使其真正落地生根。
在高村中学,学生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通过“田园农耕”与农历节气结合,经历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习,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绘写节气笔记、亲身体验种植环节;学生走进“村史农耕记忆馆”,与农耕文物跨时空“对话”,“农耕文物”被赋予课程生命力……该校教导副主任于国强表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活力,助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效更强。
“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田园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劳动育人,以‘田园农耕’为课程载体,学生在开垦、播种、培育、收获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认识和体验。”于俊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