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铺路,不如让孩子学会走好路
为什么有的孩子考上精英大学,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为什么有的家长始终被焦虑笼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却换来脆弱的心灵、迷茫的巨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新出版的《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指出了上述问题的症结: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导致一代人的衰弱,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与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该书由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FIRE)主席格雷格·卢金诺夫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合著,以美国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培养方式、社会的发展趋势、科技的革命,甚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期展开调查,并基于认知行为心理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发人深省。
近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在京主办新书对谈活动,以“‘娇惯的心灵’与当代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反脆弱’的孩子”为主题,邀请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围绕本书展开对话,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聪明、更强壮并且“反脆弱”的孩子。
渠敬东认为,《娇惯的心灵》不只是讲美国的教育问题,而是讲全世界的教育问题。今天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孩子可能在学校里有很多老师,有各种教育方式,但他只要回家看了电视,只要在大人圈里走一遭,只要拿着手机一上网,他的另一部分教育就开始了。这个社会使得我们学校的墙壁四处漏风,这是当今教育最困难的。“如果我们把生活做得太细微了,每一次都有非常理性化设计,孩子的挫折感其实就越强。这都是父母和学生一起塑造的结果,老师也同样如此。”
“孩子们需要心灵的交流,我们可以发起一些共同的活动,在监护人或教育者的引领下,组织他们去社会大课堂走一天,或是一起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最后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芦咏莉说。
甘阳认为,书中关于“上大学前,先工作或服役一年”的建议很有道理,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协同合作。他已经开始尝试让大一学生第一年暑假下乡劳动,当一周农民,“我们找了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村子,大家劳动完没事可干,天天聊天,结果同学关系变得密切了”。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他们学会如何走好路——书里的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过分安全的保护,会导致孩子‘脆弱’的形成。”朱永新提到一个有趣的“花生实验”: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千分之八的孩子对花生过敏,到现在却越来越多。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父母和老师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与花生有任何接触,越不吃免疫力越低,就越容易过敏,所以增长率越来越高。他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尝试,要犯错误,有些事情孩子是必须要做的。
在朱永新看来,现在整个学校的制度,包括大学制度,基本是建立在工业化的社会基础之上进行的,信息泛在化,教育资源泛在化,许多孩子受网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从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造一个教育体系。未来学校不是在学校学习,而应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读完大学或者博士才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将成为常态。“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