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务实行动畅通特殊学生求学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独臂女孩”考上华中师大,沈阳“庞贝病”考生被南开大学录取,安徽盲人考生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随着高考录取结果的不断公布,一批身残志坚的特殊考生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当被关注的热度逐渐退去,怎样适应、能否适应陌生的校园环境和崭新的学习生活,想必是学生个人乃至整个家庭都会为之担忧的问题。

    据中国残联发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2017年起,全国每年有超过10000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并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增长为12362人。如何为众多身残志坚的特殊学生扫清求学障碍,解除后顾之忧,让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录取高校不得不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2017年7月,教育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对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给予残疾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先后有媒体报道,中央民族大学为盲人考生准备了盲文教材,清华大学为残疾考生母子提供单间宿舍,西安科技大学为残疾考生母亲提供校内工作等。这些都是高校为特殊学生提供的务实之措,也是暖心之举。保障特殊学生无障碍学习,不仅需要这些单独的暖心之举,还需要有体系化的条件保障;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视角出发,高校需要在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提升教育教学服务上下功夫,双管齐下,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上为特殊学生提供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畅通求学之路。

    从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层面思考,目前不少高校都缺少齐全的无障碍设施,校园内缺少或没有盲道、坡道、无障碍卫生间和轮椅专座等情况普遍存在。对此,学校应当在加大无障碍设施改造上下功夫,可通过改造少量宿舍楼、教学楼、部分实验室和在校内必要的公共场所之间铺设无障碍道路等小规模改造的形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无障碍保障最大化。同时,高校还应该本着“最少受限制”思维推进并完善关于无障碍环境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在新场所修建和旧设施改造的过程中要从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标准、建章立制。

    从提升教育教学服务的层面思考,对特殊学生而言,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绩是他们的学业要求,也是精神追求。“于细微处见真情”,提升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不仅是帮助此类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还是学校人文关怀的体现。

    学生培养目标同标同质;教育教学方案、内容和考核上缺少差异性;因为政策限制或者个人原因,不能结合特殊学生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采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案和考核评估方案等是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要不断完善高等融合教育体系,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扩充专职残疾人师资力量,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强化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及社交能力上的服务和支持。

    任课教师要注重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其学习信心,可以运用启发式、鼓励式教学模式,通过身残志坚的典型案例、临床康复的经典案例和校园身边的真实案例让残疾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之前心先动起来。同时,任课教师可以采取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考核目标与学习目标相融合的形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特殊学生减少学习阻力,提升学习效能。

    总之,为特殊学生畅通求学路,需要有务实的暖心之举,更需要在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教育教学服务上做文章,出台系统化的保障措施,并落到实处,以此形成合力,确保实效。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