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苗乡文化 聚焦产教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全景图 学校学生参加蚩尤九黎祭祀活动 武陵山职教集团交流会 军事才艺展示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如今,我国已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更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高频词”。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地方院校转型的发展方向,许多院校都在进行大胆尝试。毗邻渝怀铁路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一所集高中学历教育、中短期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坚持贯彻“以升学与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立足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聚焦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破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专业多:特色引领谋篇布局 打造多维培养模式

    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乌江下游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市仅有的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县,享有“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华蜜蜂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拥有“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彭水自治县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逐步加速,城乡消费市场愈加繁荣活跃的大背景下,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育人目标重技艺、轻素养、缺综合,育人载体重形式、轻内容、缺融通,育人形式重灌输、轻实践、缺多元,育人平台重校内、轻校外、缺协同的问题,成为制约地方人才发展的瓶颈。

    作为地区仅有的一所公办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肩负着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教育使命。学校立足武陵山民族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基于培养民族地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生态教育观,坚持“人人成才”“人人是才”“人尽其才”的多元人才观,在重庆市市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和高水平学校建设等项目支撑下,确定了“会设计、会学习、会制作、会传承、会营销”的“五会合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研—学—产—展—销”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成立了民族文化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共同体;构建了“1+N”教学内容体系;推行师徒制,实施分层教学;建设生产型实训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搭建了国际、国家、地区立体化的作品展示平台;实施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营销模式。同时,学校严格施行制度管理、精细管理,不断完善机制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力求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激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逐步实现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接轨。

    立足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学校开设了汽车制造与检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民族工艺品制作、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专业,以及国防预备役班、汽车“长安班”、九黎“娇阿依”艺术班、电子SMT、呼叫中心等特色班级,其中,汽车制造与检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民族旅游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共有校内实习实训场所78间,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6个市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等高校签订了“3+2”合作办学模式,与重庆旭硕科技有限公司、长安集团、重庆洲际酒店、两江假日酒店、乌江明珠大酒店、北京渝信川菜、彭水阿依河景区、彭水人武部门、重庆九黎集团、福建双喜集团等30余家企业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平台多:深入推进“四元融合” 有效拓展育才途径

    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构建“四元融合”文化育人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的有效融合——

    一是育人目标与民族文化融合,培养文化共振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组织举办人才培养大讨论以及赴苗族聚居地考察调研,确立了将育人目标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思路,并围绕“民族地区培养什么人”主题,组织了“人才培养大讨论”,确立了培育“展民族精神、会民族技艺、懂民族知识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学校注重开展文化育人深研究,成立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重庆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等项目为引领,整合政行企校等多方资源,组织了数十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育人目标”专题研讨,确立将苗族知识、工艺、歌舞、语言、体育等民族文化全要素融入育人全过程的目标体系。

    二是育人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构建“一三五”融通育人格局。“一”指学校建立了现代民族文化专业群,对接现代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围绕民族工艺品制作、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制作与生产、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电子商务5个专业集群重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三”指学校构建了3个模块课程体系,依据育人目标,通过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公共教育与个性培养融通、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融通、专业课程与民族文化融通、知识建构与实践体悟融通的课程体系。“五”则指打造五大校园民族文化工程,即打造精神文化引领工程(升华一训三风,完善校歌校赋)、民族文化环境工程(校园一路一廊四室建设)、民族活动“四化”工程(素质活动常态化、特色活动节日化、展示活动系列化、文化活动主题化)、传承基地建设工程(民族文创研发基地、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实训基地、民族文化展览馆、民族文创产品销售基地)、师生素质提升工程(教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三合一素质工程,学生六个一素质工程),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

    三是育人方式与民族文化融合,探索多元育人行动模式。学校打造了“工作室—教室—实训室—‘双创’基地”立体大课堂,建成苗族蜡染、刺绣等大师工作室5个,民族音乐、舞蹈等实训室15个,天下九黎、乌江画廊“双创”基地2个,形成了以大师工作室为主阵地,以教室、实训室、“双创”基地为补充的立体育人大课堂。学校探索实施“研—学—产—展—销”“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民族文化产品研发中心,以研促学;建成了生产型实训室,推行师带徒制;建设了民族文创产品基地,实施产学合一;搭建了立体化展示平台,推动以展促学;实施了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助力“双创”孵化。在推行“1+N”人生导师制育人模式方面,学校围绕一个目标,通过N种育人方式、N种育人载体、N种育人途径,开展“一师多生”结对活动。建立了民族文化育人帮扶跟踪制,并通过举办以学生为中心的“师徒结对同耕耘,匠心传承育新人”民族技能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文化大讲堂等,拓展育人途径,丰富育人方向,增强育人效果。

    四是育人平台与民族文化融合,构建“五元协同”文化育人阵地。“五元协同”顾名思义,指五方入手,强力协同。其一,学校联合政行企校、研究机构等156家单位,成立了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产教联盟”,实现民族文化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共长;其二,加入武陵山等5个职教集团,参与集团内部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与合作,实现民族文化育人经验的共享共荣;其三,成立苗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企业合作创立“蓝绣汝亨”民族品牌公司,实现民族文化产品的共产共销;其四,与重庆九黎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旅投乌江山峡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集民族产品制作、展销、体验和学生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天下九黎”“乌江画廊”“双创”基地,实现学生文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孵共化;其五,借助亚马逊、京东、淘宝等诸多媒介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民族文化产品线上与线下多维立体的发展共赢。

    优势多:挖掘“校城合作”潜能 加快推进产业协同

    “校城合作”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产”和“教”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充分融合,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共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校城合作”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以经济产业升级优化为立足点,以技术转移和共同开发为主要载体,建立“校城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本目标是让现代人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群建设和深度产教融合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中,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逐步认识到3个关键问题:一是传统专业建设过度同质化,不能满足地方产业需求,无法助推县域乡村振兴;二是传统专业发展过于单一化,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无法满足县域文旅产业集群化(融合)发展需求;三是传统校企合作过度“从众化”,不能扎根县域,无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