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苗乡文化 聚焦产教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针对这些问题,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以“立足九黎城,面向文旅产业”为发展思路,以“用企业实际指导学生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根本方向,以旅游和文化传承为核心构建出与产业紧密对接、内部结构严谨、资源共享明显、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重庆一流文旅专业群。专业群紧贴县域文旅产业结构规划,围绕彭水支柱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首次构建的服务县域文旅产业的中职文旅专业群,将育人触角向三大方向延伸:

    一是扎根县域,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制定了“扎根县域、服务九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扎根县域为办学定位,以按需供给本土人才为培养目标,取消畜牧、烟草专业,重点发展旅游、服装、电子商务专业,新增民族工艺品、康养休闲旅游专业;以九黎集团文化旅游产业为依托,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文旅产业部);构建以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为核心的文旅专业群,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重庆九黎集团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娇阿依订单班”,每年为九黎集团输送优质人才120余人,集团每年为订单班提供国有企业正式编制30个,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同时,学校以校企“共享型”资源为基础,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共建校内娇阿依大酒店实训基地、文化旅游服务实训基地、民族工艺品制作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校外“九黎天下”“双创”孵化空间,刺绣、剪纸、蜡染技艺馆,九黎大舞台实习基地,九黎大酒店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文旅互融,促进专业集群发展。学校以适应重庆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彭水县文化旅游支柱产业,重点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以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为核心,民族工艺品制作、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电子商务为支撑专业的民族文化旅游专业群,为彭水“三城多镇联村落”新型生态城镇体系建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文旅产业岗位集群职业能力的需求,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和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基于文旅产业岗位集群中的通用职业能力,构建专业群基础平台;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为培养学生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拓展模块。“平台+模块”的集群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使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此外,学校与九黎集团携手,集聚湘、鄂、川、黔、渝旅游廊道上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的“本土IP资源”,围绕彭水巴蜀古老的“黔中文化”“盐丹文化”和苗族蚩尤文化,以“专家创意+大众互动、故事驱动+技术推动、场域建设+社群运营、平台借力+生态体系”为理念,形成了“蚩尤祭祀大典”“苗祖·蚩尤”等系列文化主题产品,出版了《彭水民俗与乡村旅游》《彭水地方特色美食》等地方集群系列教材,研发了刺绣、剪纸、蜡染等产学研一体的实训项目32项,开发了匹配实训项目的网络课程资源5门,编写了苗家刺绣、苗家烹饪和苗家蜡染工艺流程,进一步丰富了地方文旅市场资源。

    三是产学联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学校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创造机会让专业教师“沉下去”,进企业、察实情、问需求、听意见,了解前沿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为九黎社区提供教育扶贫;引进企业专家、一线骨干进入学校,将企业文化,前沿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故事等引入课堂,通过协作教学,缩短教学与岗位的距离;通过师资的相互配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研发和生产产品,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以及学校教育与生产脱节等实际问题。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12门课程标准、3门工艺标准,明确了招生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和毕业标准,实现标准共建、资源共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携手,引领九黎城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非遗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节目展演平台,学生依托平台参加蚩尤祭祀大典、实地导游讲解、酒店服务、特色菜制作、民族技艺展示、作品销售、景区电影拍摄等活动,通过项目搭台(企业搭台)、学生唱戏的途径,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收获多:产教融合硕果累累 职教发展步稳蹄疾

    产教融合是“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的有机结合,是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生产技术的根本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具备教育和企业的多种功能以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对“校企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四元融合”文化育人模式的勇敢探索和实践,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校市场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可持续发展道路稳步坚实。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实现学生规模化、高品质就业,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学生双证率95.5%,对口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均在92%以上,每年在全国500强企业就业率达63%;近3年来,学生参加市级、县级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奖450余项,在国家级别、市级文明风采大赛中共获奖150余项,数百件学生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13名学生成为非遗传承人,17名学生到日本研修,11名学生实现民族文化创业,产值达300余万元。另一方面,内涵发展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等20余项荣誉称号;社会服务更精准,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12152人次,助力脱贫314户,通过技术咨询解决蚩尤九黎城等10余家企业技术问题,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队伍建设成效更显著,培养国家非遗传承人1人、技艺大师5人,市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13人,民族大师5人,获市级奖项562项;科研成果更丰富,专项课题研究11项,发表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内的论文54篇,开发民族类教材9本、网络课程资源3门,申请专利6项、知识产权保护10项。此外,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持续发挥,实践成果获相关领导高度评价及同类学校普遍认同,上级主管领导到校视察10余次,并给予高度评价;接待了中央民族大学、台湾花莲少数民族交流协会以及日本高龄福祉协会等130余家国内外单位2100余人次到校交流学习;在重庆酉阳、贵州道真、湖南凤凰等全国25所同类学校推广应用;《半月谈》、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实现了从规模到内涵,从“市级重点”到“市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再到准“市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的跨越。

    (赵学斌 吴永强 谢承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