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自信
跨文化传播学者爱德华·霍尔说过,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跨文化传播更是国家间交流的有效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的提出,不但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机遇,而且对推动跨文化交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活跃,跨国界、跨地区的学术交流、商业往来、访问旅行等日益频繁。在人与人相处的公共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跨文化传播已经走进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产生着新的影响。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如何了解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冲突,消除隔阂,达成共识,进而建构有意义的跨文化认同,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性,可能会产生传播和交流障碍,甚至会导致文化误读等现象。文化误读是借自比较文学研究的术语,指的是针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普遍发生的问题产生错误理解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形成的渗透误差,是文化过滤的结果。那么,如何和不同文化沟通、融合进而和平共处,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
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文化交流载体展现中国元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我们要善于用现代眼光和世界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演绎、加工,也要对当代中国的新文化进行不断提炼与提升,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精神。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加深,许多中国文化精品走向了国际舞台,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京剧《杨门女将》、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民族舞蹈《丝路花语》、电影《大唐玄奘》等独具中国文化魅力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大花园,更为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了多元维度。把握好时代契机,善于用国外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喜欢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来引起更多共鸣,争取将国外受众由观众变为读者,变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认同者,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对于提升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深远意义。
关注国外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解读与传播。在挖掘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鲜活有趣的中国当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解读与传播也要特别关注。比如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就意识到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作家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去认识中国小说,他们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人是缺乏真实形象的“空中楼阁”,无论是“圣贤”还是“魔鬼”,都不是真实的中国人,而她要用手中的笔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只有这样,她所倡导的彼此接受、彼此包容、互相融合的相对主义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再如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情趣”的梭罗,一生追求心灵单纯,如隐士一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追求生命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他的“超验主义”思想融合着道家的清心寡欲与儒家的安贫乐道,其著作处处浸润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余韵,不失为深化文化理解、促进民心相知的典范。赛珍珠和梭罗的心路历程启发我们,只有在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文化环境下,世界各国人民才能民心相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文化的智慧和优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共谋人类和谐发展之路。
理性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关系,深化国际理解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语言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世界,都存在着共性,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根基。新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要适应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的特点。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地区,阐述包含历史智慧的中国文化和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声音,坚持交流互鉴,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我们要以传承本国文化为基础,对世界上不同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中西方文化交错间寻求互动与创新。在开放的世界中,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性特征,同时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认知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系着全世界。只有差异才能撞击出多样的美妙,只有共鸣才能调和出世界文化共襄盛举的多彩。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在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新形象作出贡献。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研究”[17YYD248]和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WY2016084-C]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