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与党建工作融合路径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以德为先。在这方面,大学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孵化器,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任务。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水平的提升,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如何在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积极探索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高校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凡。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培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目前部分高校思政与党建工作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时会被割裂开来,缺乏协同融合。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与党建工作,坚持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将校园文化融入党建与思政课,不断拓宽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渠道,坚持以人为中心的高校教育管理,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

    多渠道突出思政课堂教学,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无疑是发展党建工作的第一战场,更是思想政治工作主战场,内容包含思想建设、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等。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仍是以老旧的“灌输式”为主,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并未采用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且喜闻乐见的方式,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有些高校在教育阵地方面仍旧单一,除课堂以外的宿舍园区、互联网等均未被很好利用。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新思维开展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优势,坚持思政课堂与基层党建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鼓励教师勇于破除传统思想的桎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与教学体系,通过开展艺术创作、演讲比赛、现场教学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活力。学院还积极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封闭教学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拘泥于教室之内,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比如,以学生园区文明创建活动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园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建立党团活动室、综合阅览室、互助学习室等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依托现有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支撑下推动党建信息的高效传递,推进党的内涵与思政文化的课堂传播,形成线上、线下双重教育模式,多方面、多元化地开展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学院要求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态展开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党建及思政教育内容,以便让思政课堂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党性修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比如,针对思想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体组织开展形势政策学习活动,用先进的理论充实思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发展;针对思想相对落后的学生,学院经常开展多元、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学院思政课教师还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优秀党员的后备人才,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开展针对性辅导,并担任学生各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学生自觉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探索。

    深入融合校园文化与党建、思政教育,拓展教育资源,夯实教育效果。

    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并非局限于教师,也不仅限于课堂,在高校校园这片育人的天地中,要确保人人讲思政、时时重思政、处处显思政。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挖掘自身的优质资源,将独特的校园文化融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出符合教师、学生与各级党组织发展的特色路径,不断夯实学院的文化底蕴,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一方面,借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大力宣传学院专业特色及相应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便更好地注入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比如,加强校史、院史陈列建设,尤其要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环节强化校史、院史宣传,号召新生不忘初心,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及归属感;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及楼道等空间,张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名作,潜移默化地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氛围;对于思政育人等领域的热门话题,学院充分利用校园网、“两微一端”平台等,及时“亮相”、主动“发声”,有效实现线上线下共融共通。同时,在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学院还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注意提升其政治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扩大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树立党建、思政协同融合理念,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工作实效。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要想融合发展就必须树立协同融合的理念,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进而提升工作实效。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学生主体特点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改善教育管理体系,深化“三全育人”,打造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大思政”模式,加快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使得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健全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配合,各学院各年级党支部、团支部共同落实,全校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加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教育合力。同时,不断完善党员管理工作,遵照党员推选程序,全面考核入党动机、思想道德素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等,坚持推优的原则,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全面考核学生,务必做到宁缺毋滥,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与模式,比如,开展党组织生活时,在集中理论学习、传达文件精神、学习领导讲话、分享学习心得等基础上,定期开展好新颖的团建活动、户外拓展训练等支部活动,党员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党组织活动的多样性;积极开展“三下乡”、进社区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认同和理解,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促使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挥带头作用,保持先进性。

    加强对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队伍优势,夯实教学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群体是开展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主体,更是大学生思想意识获取的“活源泉”。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遴选优秀人才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向党组织推荐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党员干部承担党建工作,构建具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融合的人才队伍,多渠道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针对思政课程的专业特点,邀请行业中的标兵人物来校开展培训,为本校教师带来行业前沿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比如,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运用新媒体辅助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新媒体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定期组织本校教师走出校门,支持他们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教育座谈等相关专业交流,有意识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机会和条件,逐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二是拓展队伍。学院不仅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还积极拓展党建工作队伍,对院内党组织干部进行推荐选拔,健全考核制度和管理机制,并通过岗前培训、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干部对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的主观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的理解程度。

    此外,建立健全对师资队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实施教学督导制,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规划工作、学习效果等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学院根据教学要求,明确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制定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让学生党建工作融入思政课教师工作,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引入引导激励机制,明确思政课教师参与党建工作的办法,特别是对学生党建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教师要给予表彰,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宣传水平,让思政课教师明确从事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全面发挥思政课教师参加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

    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就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理论保障。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促进党建工作,把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放在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位来抓,有效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重要部分。新时代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以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为抓手,互通有无、缩小差距、增进共识,为培育人、育好人的共同目标和愿景,协调立场、相互配合,努力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