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意识背后有深层原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阳梓 绘

    安全,是孩子成长中的头等大事。比如过马路,父母大多会拉着孩子的手。若有“熊孩子”自己冲过去,父母必会制止并进行一番安全教育。最近,上海齐家教育的网络微课,围绕“熊孩子”的一次“过马路”事件展开了深入讨论,让我们通过事件,看到孩子的安全意识缺乏背后的深层原因,思考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从危险的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学会遵循规则,敬重“爱的权威”,建立真正的生命安全意识。

    发现小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

    “过马路”事件经过:一家4口去公园的路上,3岁小宝骑着平衡车,过马路时执意不让妈妈拉着他的手。一辆公交车疾驶而来,小宝看呆了,停在了路中央。妈妈急忙一把将小宝拽过马路,化险为夷后,小宝却嚎啕大哭,不依不饶追着妈妈要道歉,并一定要自己重过一遍马路。一旁的爸爸,面有不豫。

    妈妈要不要道歉?孩子为何不依不饶追着要道歉?微课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关于道歉:孩子哭闹,原因都有哪些?该置之不理还是安抚情绪?妈妈道歉就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吗?得不到道歉,孩子感到的伤害会影响心理健康吗?这些是涉及“追讨与饶恕”的问题。

    关于尊重:孩子的强烈反应是自尊的需求吗?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就是真的不尊重他吗?自尊与他尊之间是什么关系?自尊与自我中心的边界又在哪里?这些是涉及“自我价值与外在评价”的问题。

    关于过马路:父母曾反复关照过孩子过马路要跟着父母走,他却不听,原因何在?孩子要自己过马路,是探索还是鲁莽?如何让孩子明白危险?孩子需要权威吗?要求孩子听话会影响独立性吗?培养安全意识与安全习惯,哪一个在先?如何培养?这些是涉及“依附与独立”的问题。

    小小事件,若想处理得当,就需要考虑周全,这就涉及生理、心理、伦理。也许有人认为:过个马路有这么复杂吗?其实,人的生命需求是多样又复杂的。教育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如果不能发现隐藏在小事背后的本质问题,就很难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如今社会流行快餐文化,教育信息也碎片化,如果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就拼命补课,孩子上课多动就带去医院打针吃药,反而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不但状况没有改观,还适得其反,甚至导致走向轻生的悲剧。我们常呼吁的生命教育,其本质就是伦理教育。因为生命不仅是物理性、生理性的,更是精神、灵魂的。

    在“过马路”事件中,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问题,是缺乏安全意识,而父母也没有意识到,关注身体安全的同时更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伦理安全的意识。孩子过马路不知车祸危险,又体会不到妈妈的动作是在保护自己,反映出了孩子伦理安全意识的缺乏。

    其实,孩子从小是从痛、烫等触觉来学习生理的边界,逐步迁移到“他人反感”的心理边界,再进一步迁移到“损害尊严”的伦理边界。如果孩子身体安全了,在心理、精神上越过了伦理界限,伤人伤己,那也是父母不愿看到的。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按不同年龄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知道水、火、刀、车的危险,会伤害身体;而性侵、毒品会伤害心灵;堕落、犯罪是危险的,会伤害灵魂。让孩子看到这些危险的可怕后果,逐步帮助孩子建立心理、伦理的安全意识。

    先形成安全意识,才能养成习惯

    不少父母以为,一旦养成好习惯就能成为好孩子。很多教育观念受行为主义影响,主张反复训练,用奖惩手段来强化孩子养成习惯,如早睡早起、饭前洗手、阅读等。用食物作诱饵或用奖惩手段也许能训练出好动物,但人类与动物有本质区别,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人的习惯受到思想的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本来有晚起床的坏习惯,但是如果当天要去春游,他却起得比谁都早,因为内心对春游的向往让他打破了固有的习惯。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形成人的习惯,人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要让3岁孩子养成安全习惯,首先要有安全思想,并非只是简单地遵守命令,而要将关于安全的“爱的命令”,理解、内化成一种意识。

    案例中的小宝被父母多次提醒,却仍没有形成安全过马路习惯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安全意识。他尚未理解为何要随大人一起过马路,一旦诱惑来临,他还是会跟着感觉走,即使已有的习惯也会烟消云散。

    同时,探索是人的天性,孩子总要慢慢学会独立,因此他想独自过马路也没错。但需要让孩子懂得:在规则前提下的自主探索才是安全的。北欧一些国家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冒险,父母不保护过度,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学到真正的安全。也就是孩子在没有明白道理时,先要学会服从正确的权威,也就是懂得规则。千万不能形成样样事情都要尝试才知道危险的思维,因为有些危险人命关天!要从前车之覆看到后车之鉴,这才是安全意识。

    从自我中心,到学会遵从“爱的命令”

    在“过马路”事件中,孩子感到自尊受打击,追着妈妈要向他道歉,这是维护自尊的表达,是正常也是可贵的。但孩子不懂得父母爱护自己的心,却是危险的。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清自尊与自我中心的边界。如果孩子一味以自尊为念不听良言劝诫,很容易一意孤行,陷入危险。

    孩子哭闹,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此时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他需要得到许多解释:到底他的独立探索、维护自尊是对的呢,还是妈妈拽他的动作背后另有深意?如果父母不能将孩子从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中拉出来,让他去关心妈妈突然拽走他的理由,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难从自我中心的藩篱中走出来,学会体恤父母的心。许多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惯”得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父母和别人,长大成白眼狼就毫不为奇。

    对3岁孩子来说,要让孩子学会体恤父母的心,不能只讲道理,而要以情感来打动,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因为爱才采取了紧急措施。要让孩子在情感上愿意接受父母的“爱的命令”,帮助孩子练就两种能力:一是听劝的能力,即使别人善意的提醒与自己想法不一致,也能以开放性心态去采纳;二是明白事理的能力,听到“爱的命令”时能很快明白,即所谓知好歹、识大体,而不执着于自己的主观意愿。

    关于道歉,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旦感到受伤就一定要得到对方道歉,这对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他会总盯着伤害自己的人,一旦对方不道歉,便耿耿于怀,没有心灵的自由,无法有宽恕的胸怀。怎么解决“受伤感”呢?一个人必须学会从另一方或更高层的“爱的权威”去获得真正的安慰,因人生的价值本身而获得恒定的安全感,才能有真正的心理安全。

    养育孩子就像过马路,父母也需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一慢”,即忍耐等候,不要孩子一闹就急。父母先遵行正确的规则,能够做知错必改的榜样,逐步建立父母爱的权威。“二看”,即智慧地帮助孩子认识危险,通过经历,通过历史、经典,带孩子了解人类历史的种种“交通事故”,从前人的教训中获得智慧。“三通过”,即陪伴孩子认真考察,确认安全了才通过,尤其是择校、择友、择偶等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关键时候做出智慧的选择。

    综上,“过马路”其实蕴含着许多矛盾:规则与自由、追讨与饶恕、权威与自我等。当矛盾出现,平衡被打破,父母要学会解决矛盾去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这就是教育。孩子的一生,不仅是过马路,还要渡过各种暗礁险滩,比如自杀、性侵、犯罪等。面对危险,孩子需要得到解释:生命的意义、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从关注自己,扩大到体恤父母,再到关注社会?因为生命不仅包括物质部分,更包括精神、灵魂等非物质部分,个人的幸福也关乎与他人的伦理关系,生命需要建立高远的目标和使命感,使人生有完整的安全保障,父母的焦虑才能真正放下。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